徐矿总医院耳鼻喉科专家:鼓膜内陷莫慌张,科学干预防后患

  全程导医网 矿总频道:在徐矿总医院耳鼻喉科诊室,57岁的张女士带着体检报告坐在科主任樊可成面前。“樊主任,这报告上写的‘鼓膜内陷’是啥意思?严重吗?耳朵不会聋吧。”张女士向樊可成描述她的担忧,“最近总觉得耳朵发闷,像塞了棉花,电视声音小了听不清,大了孩子们又嫌吵。”樊可成问诊得知,张女士有十多年过敏性鼻炎史,近期感冒后鼻塞加重,擤鼻涕时习惯双鼻同时用力。经过进一步检查,张女士被确诊为中度鼓膜内陷。

  面对张女士的紧张,樊可成耐心解释:“鼓膜内陷并非独立疾病,而是中耳腔压力失衡的一个‘警报信号’。”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咽鼓管一旦因鼻炎、感冒导致黏膜肿胀或擤鼻不当而堵塞,中耳内空气被吸收形成负压,就会将鼓膜向内“吸”陷。轻度内陷可能无症状,仅在体检时被发现;像张女士这样的中度情况,就会出现持续的耳闷、听力模糊感(如隔物听声)以及低频耳鸣等不适。

  1、拖延不治隐患多,及时干预是关键

  樊可成特别强调,中度鼓膜内陷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隐患。“最直接的影响是听力可能持续下降。”他指出,长期中耳负压会导致黏膜渗出液体,形成分泌性中耳炎,使听力如“隔水听声”般模糊。鼓膜长期被过度拉伸还可能变薄甚至穿孔,或者与听小骨发生粘连,最终导致难以逆转的传导性听力损伤。

  更严重的情况是,深度内陷的鼓膜可能形成囊袋,堆积脱落的上皮组织,逐渐发展成胆脂瘤。“虽然胆脂瘤并非恶性肿瘤,但它具有侵蚀性,会破坏周围的骨质结构。”樊可成告诉张女士,“若侵蚀面神经,可能导致面瘫;若向颅内发展,甚至可能引发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2、科学治疗与日常防护并重

  针对张女士的病情,樊可成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首要任务是解决病因,使用药物控制过敏性鼻炎这个“源头”。其次是帮助中耳恢复压力平衡,他推荐“捏鼻鼓气法”——轻捏鼻子闭口均匀鼓气,感觉耳内有通气感即可(急性感染期禁用)。对于协调性欠佳的老年人,建议使用操作简便的自动吹张器辅助。

  樊可成表示,若保守治疗数月后积液未消或内陷无改善,可考虑门诊微创手术“鼓膜置管术”,快速建立中耳通气引流通道。樊可成同时强调了日常防护的重要性。他特别纠正了擤鼻涕的误区:“务必单侧鼻孔交替轻擤,避免双鼻同时用力导致病菌逆行入耳。”在乘坐飞机或电梯等气压变化明显的场景,多做吞咽、咀嚼动作或使用专用耳塞有助于平衡压力。此外,应戒除用棉签等硬物掏耳的习惯,限制耳机使用时长和音量,尤其在内陷期间耳朵对压力更敏感。鼓膜内陷是中耳健康的重要“晴雨表”,若出现耳闷或耳鸣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感冒痊愈后听力仍未恢复;频繁出现耳痛或头部闷胀感;以及既往有中耳炎、鼻咽癌等相关病史的患者应尽快到耳鼻喉专科就诊。

  专家简介

图片

  樊可成 主任医师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江苏省研究性医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徐州市听力学会副理事长。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