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矿总医院消化内科石丽红:防、治、养三位一体 远离幽门螺杆菌

   全程导医网 矿总频道:徐矿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石丽红主任医师常遇到患者拿着体检报告询问:“幽门螺杆菌阳性是不是离胃癌不远了?”“这种担忧折射出公众对胃部健康的深切关注。作为与胃癌密切相关的I类致癌原体,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我国超过50%,但其致病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石丽红说,“幽门螺杆菌阳性并不必然导致胃癌。通过防、治、养三位一体防治,可以远离幽门螺杆菌。”

  带你读懂体检报告

       1、幽门螺杆菌:潜伏在胃黏膜上的“古老敌人

  ”幽门螺杆菌这种呈螺旋形弯曲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已在人类胃中生存了数万年。它凭借独特的尿素酶系统,将胃酸中的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在胃黏液层营造出适宜生存的微环境。其传播路径像一张无形的网,共用的碗筷、未洗净的蔬果,甚至一个深情的吻,都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通道。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具有“冰山现象”,约70%感染者长期无症状,但持续的慢性炎症悄然改变胃黏膜结构。从慢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再到肠上皮化生,最终可能演变为胃癌。这个过程如同温水煮青蛙,往往需要经历数十年演变。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走向癌变,基因易感性、环境暴露等因素共同决定着疾病走向。

  2、生活防护:筑起胃部健康的长城

  石丽红表示,在门诊常遇到父亲确诊胃癌后,全家检测发现多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场景。这种家庭聚集性提示,阻断传播链需要系统性防护。建议实施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餐具定期高温消毒。厨房抹布、砧板等可能成为污染源的物品,需生熟分开并严格消毒。饮食干预是重要防线。高盐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与幽门螺杆菌协同增加致癌风险,建议多吃新鲜蔬果,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硒的食物,这些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减轻炎症损伤。

  对于吸烟饮酒者,戒烟限酒刻不容缓。因为尼古丁会松弛食管括约肌,酒精直接损伤胃黏膜,二者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产生协同效应。心理调节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长期焦虑会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影响胃黏膜修复。

  建立规律作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维持免疫平衡。对于儿童感染,不必过度恐慌,无症状者建议观察随访,重点改善家庭卫生习惯。

  3、规范治疗:精准打击的医学艺术

  “医生,我是不是需要最强的抗生素?”面对患者的常见疑问,石丽红常解释,治疗方案的制定如同调配鸡尾酒,需平衡疗效与副作用。目前推荐铋剂四联疗法,将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与两种抗生素巧妙组合,形成协同杀菌效应。石丽红强调,治疗过程需严格遵守“全疗程”原则,漏服药物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建议设置服药提醒,即使症状消失也要完成整个疗程。服药期间可能出现口苦、黑便等正常现象,若出现严重腹泻或皮疹,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治疗后复查是关键。停药4周后通过C¹³呼气试验评估根除效果。

  若首次治疗失败,需间隔3—6个月进行补救治疗,此时需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组合。对于特殊人群,如备孕女性建议先治疗再怀孕;老年患者需评估基础疾病与药物相互作用。“面对幽门螺杆菌这个古老的敌人,我们既有规范的治疗武器,更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对于检测结果,不必谈‘阳’色变,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记住,胃部健康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科学认知与持续管理。”石丽红说。

  专家简介

  石丽红 主任医师 副教授

  徐矿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一直从事消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熟练掌握消化内镜操作,其中包括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ERCP术)等,率先在淮海地区开展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及胃结石钬激光治疗,内镜下胃肠息肉,黏膜下肿瘤及早癌微创治疗术(ESD及EMR)。擅长小肠疾病的诊治,对于磁控胃镜、胶囊内镜的操作、双气囊小肠镜对接检查、小肠出血的内镜下止血、小肠息肉切除等小肠疾病的诊治有较高的水平。在消化系统疑难病及危重病例处理抢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