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座谈食品安全

    据中国食品报讯  两会期间,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变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座谈。

    袁隆平:我国应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粮食价格猛然走高。与此相关的面粉、大米、饲料等加工品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上扬。粮食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粮食供求关系日趋紧张。 
    有专家估计,到2005年前后,我国粮食市场的“拐点”就可能出现。“民以食为天”,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社会稳定就得不到保障。他建议,一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他不反对用世界的眼光、开放的思维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主张适当地进口一些粮食来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但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吃饭依赖国外,必将受制于人。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只有立足国内,基本实现供需平衡,才能保证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二要发挥科技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耕地面积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更要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力的根本动力。他现在最着急的是由于经费和体制方面的限制,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将科技成果在全国推广。 
    
    杨邦杰:必须尽快建立信息完备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信息完备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流通、消费、库存的信息需要有关部门建立科学的调查与信息采集制度。据了解,从199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12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之后,连续5年下降。2030年,我国将有16亿人口,如按人均消费400公斤计算,届时全国需粮食6.4亿吨,按现在的粮食产量,缺口多达2亿吨。 
    
    张守信:质量监管与控制是食品生产的灵魂 
    
    生产安全食品,防控食品污染,防止病从口入,应大力推进无公害食品产业化发展。 
    我们在基层调查和视察中发现,我国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的小生产状态使生产标准、质量控制无法彻底执行,甚至无法执行。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把质量监管与控制作为农产品基地、食品工业成长的生命和灵魂去抓。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更新观念营造气氛,以做大食品经济为目标,把食品生产全面质量控制提升到全民的意识中来,要在观念上来一场革命。造就“用观念产生生产力”的强大意识流,促使生产方式、组织形式、运营手段来一次大变革。 
    我国食品质量管理的瓶颈是小生产、小规模、小产量、小市场。政府要发挥组织调控作用,强化指导,重点是推进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集中连片形成规模,使标准化生产、全面质量控制的条件得到优化;促使小企业群网有机结合,整合到产业链上,形成加工基地式格局,造就大的加工产业群;同时,以无公害食品生产质量全面控制为主线,提高大众食品整体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以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先导,发展系列产品培育系列品牌,做大做强食品经济。同时提升城市经济辐射功能,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石四箴:完善食品卫生法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造假现象随处可见,这类事件不但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形成威胁,同时还将造成经济损失并影响社会安定,主要原因是法律体系不完善。 
    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等,都与食品安全相关,但相互之间缺乏完整性、协调性和严密性。一是作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核心的《食品卫生法》,未能体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留下执法漏洞;二是处罚力度不够,很难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现有的食品卫生法规,在对违法者的惩处方面,规定的惩罚尺度过宽;三是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部门分工过细、执法不力、协调性差。 
    建议修改完善《食品卫生法》,出台与之配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食品卫生法实施条例》,特别是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明确监管责任,理顺执法监管体系。应当全面规划和制定我国的食品卫生安全标准体系,并与国际标准接轨,实行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合二为一;发展高技术化、系列化、速测化和便携化的检测技术,建立对重要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的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