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怪癖该怨谁 解读小儿压力病症

2011-11-09 11:18
摘要:
尿床 一位妈妈说:我儿子快上小学了,还经常尿床,小朋友都叫他尿不湿,真愁死人了……徐州儿科热线:0516—85707122

   尿床

  一位妈妈说:“我儿子快上小学了,还经常尿床,小朋友都叫他‘尿不湿’,真愁死人了。”

  最新资料表明,目前我国3—15岁年龄段尿床的平均发病率为13.7%,仔细研究尿床的病因分类可以发现,真正因为尿路、膀胱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而发生遗尿(继发性遗尿)的患儿所占比例很小,而绝大多数(70%~80%)是心理因素引发的习惯性尿床(原发性遗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西方的观念打乱了中国人的习惯西方人看来孩子就是应该尿床到5-6岁。而我国学者新近在上海遗尿专题会上提出:3岁以上儿童在睡眠中不知不觉地尿液溢出,其尿床频率为每月1到2次,连续三个月以上,可定为遗尿症。

  中国祖传的方法是用“把尿”训练婴幼儿的控尿/排尿规律习惯,有的从新生儿就开始。“把尿”实际上就是在建立孩子排尿的条件反射。这种反射一旦建立起来,他自然也就不随便尿床了。而近年来,国人洋化了,给孩子用上纸尿裤,让孩子敞开尿吧,妈妈也可一觉睡到大天亮,省心多了!岂不知孩子在被褥上画地图的本事也越来越大了。这怎能怪孩子?

  环境因素增加了孩子心理压力尿床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幼儿园,都会遭受很大压力,造成他们精神紧张,对尿床产生恐惧。这些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会进一步造成排尿/控尿功能的紊乱。有些家长已经体会到,越严加管教,孩子尿床越严重。防治对策:

  抓紧时机早期训练不要错过了婴幼儿这个自控排尿生理功能逐渐成熟阶段,训练他们的规律习惯。“把尿”是个好方法。即使带很尿裤,夜里仍然要定时“把尿”,孩子一旦建立起条件反射,憋尿时他就会躁动不安,大一点的孩子甚至会自动醒来要求排尿。

  超过3岁的孩子依然尿床,应去看医生,做详细检查。如果发现器质性病变导致的遗尿,应根据医生意见治疗那些原发病。

  尿频

  排尿次数过多叫做尿频。排尿次数与孩子年龄有关,正常范围是:哺乳期婴儿,进水量较多而膀胱容量小,日排尿可达20次左右;1岁时,日排尿15次左右;至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则日排尿6—7次,这都是正常的。如排尿次数超过了相应的范围即为尿频。

  发生尿频的原因很多,对于家长来说容易掌握的分法是:①生理性尿频:饮水性尿频、季节性(冬季)尿频等。特点是除尿多外没有其它症状,排尿时无痛苦表情;②炎症性尿频:尿道口发炎、尿路感染、蛲虫刺激阴部等。每次尿量不多,伴有刺激症状:局部痒、尿急、尿痛、发热(可无),尿检可查到脓细胞或大量白细胞,或寄生虫等。③神经性尿频:小儿大脑皮质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弱,及膀胱逼尿肌发育不健全等所致,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4-5岁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每天排尿次数增加而无尿量增加,排尿次数可增加至20-30次,每次排尿量很少,有时仅几滴,睡眠后则无尿频,常在上床睡觉前、吃饭时、上课时加重。尿化验检查正常,并非由炎症引起。④其它疾病引起:小儿也有糖尿病,尿频、量多、伴口渴、多饮、多吃、消瘦,查尿糖、血糖异常;尿崩症尿量多、尿内无糖而比重低,应看内分泌和神经科医生。

防治对策:

  适当控制孩子饮水,特别少喝糖水;注意阴部卫生,特别是女孩,一定要养成每天要洗阴部的习惯;及时用药物控制细菌、寄生虫感染;治疗其它疾病如包皮过长手术,治疗糖尿病、尿崩症等。

  应该特别提到的是,神经性尿频系因正常的大脑-脊髓-膀胱排尿机制发生紊乱,此时最怕再受到心理精神因素的干扰。往往家长或老师把孩子的尿频看作是不良习惯,加以训斥,这种精神压力只能使其症状加重。最好的方法是善待这些孩子,解除他们的心理包袱,不让小朋友讥笑他们。在孩子排尿次数增多时,也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分散其对排尿的兴奋灶,逐渐帮助他建立起完善的排尿功能。文/王有国(主任医师)


 

 

关注全程导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