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提醒:警惕蚊虫叮咬引起的发热性疾病

  全程导医网 徐州传染频道今年的夏日似乎比往年更热一些,蚊虫的活动也更加活跃。一种名为“基孔肯雅热”的发热性疾病悄然来袭,广东的疫情已引起全国的关注。据通报,截至7月22日,全国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3243例,其中本地病例3229例,境外输入病例14例。

图片

  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徐州七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主任张凤池介绍说,基孔肯雅热并非新发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根据世卫组织专家日前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披露数据,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病毒本地传播。

  基孔肯雅热源自非洲土著语,意思是“弯腰行走”,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基孔肯雅病毒导致患者因关节剧烈疼痛而只能弯腰走路的特点。感染基孔肯雅热的患者常会出现三种典型症状:突发高烧(39℃甚至40℃以上)、关节剧痛和皮疹。其他常见症状有肌肉痛、头痛、恶心呕吐、结膜炎等。

  在传播媒介方面,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俗称“花斑蚊”),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没有人传人的迹象。

  基孔肯雅热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目前国内尚未有针对性疫苗问世,也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干预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比如使用退烧、缓解疼痛的药物等。规范治疗后大多数患者能完全康复。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信息显示,多数基孔肯雅热患者为轻症,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

  “老熟人”登革热疫情也进入快速上升期。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是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两者有相似特征,但也有明显区别。

  从发热时长来看,登革热的发热病程较基孔肯雅人要长,可持续十天左右;从疼痛部位和时间来看,基孔肯雅热的疼痛主要集中于小关节,持续时间长、慢性风险高,而登革热的疼痛主要是肌肉和骨,持续时间较短;从皮疹分布来看,基孔肯雅热的皮疹多为斑丘疹,登革热的皮疹多为充血性或出血性皮疹,分布在颜面和四肢,可产生“皮岛“现象;从出血症状来看,登革热可有明显的出血现象,表现为牙龈出血、瘀点瘀斑及明显的腔道出血,而基孔肯雅热仅表现为轻微的出血、如眼结膜的充血。

  在目前这个季节,除了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外,还有哪些疾病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

  1.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性疾病,感染的主要途径包括按蚊叮咬、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我们国内基本消灭了本土病例,目前基本都是输入性病例,特别是从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地区旅游或务工回国的人员要注意排查,如果出现寒战、高热、大汗、头痛、四肢酸痛和乏力等等症状要及时到相关医疗机构就诊排查。

  2.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脑膜刺激征和呼吸衰竭等,如果不积极治疗可留有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3.寨卡病毒。早几年在国内提及的寨卡病毒病也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宿主不明确,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但仍不能排除需要住院治疗的。

  4.黄热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头痛、黄疸、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等为主要表现。本病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虽然本地区尚无病例报告,但由于黄热病的死亡率高及传染性强,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之检疫传染病之一,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针对这一类由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预防关键有“九字诀”: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其核心手段是预防蚊子叮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防蚊”和“灭蚊” 两方面入手。如及时清理家中及居住地周围的积水,定期清理花盆托盘、自种菜地的积水,从源头减少蚊子孳生地;在蚊子活跃的清晨和傍晚,尽量减少户外活动,若需外出则穿长袖衣物、涂抹驱蚊剂;室内可安装纱窗、蚊帐,使用电蚊拍等物理方式防蚊等等。

图片

  张凤池

  最后,温馨提醒,对于计划至高风险区出游的人员,出行请及时查看相关部门发布的旅游提醒,提前了解目的地的疫情流行情况,做好个人防护。

 (供稿: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