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矿总频道:在医院走廊的等待区,家属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画面:手术室大门打开,病床被缓缓推出,患者躺在上面,身上插着各种管子。但这一次,门开后走出来的,却是神态自若的小张本人。

这个看似平常的下午,在徐矿总医院胸外科手术室门口,一场关于手术康复的认知正在被刷新。
一场体检改变的生活插曲
32岁的小张在年度体检中发现了肺部的磨玻璃结节。0.9×1.2厘米的大小,恰好站在了手术的临界点上。这个热爱运动的年轻人最关心的是:"手术后,我需要多久才能回到正常生活?"
这个问题,恰好撞上了医疗技术革新的窗口期。
当麻醉成为一门精准艺术

"很多人误解'无管麻醉'就是不用麻醉,实际上恰恰相反,我们需要更精准的麻醉管理。"麻醉科主任孔明健打了个比方,"就像开车,传统麻醉像是双手紧握方向盘,而无管麻醉更像是在复杂路况下的自动驾驶,需要更灵敏的传感器和更精准的控制系统。"
在这场手术中,麻醉团队用喉罩代替了传统气管插管,配合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像精确制导一样阻断了手术区域的痛觉传导。选用的麻醉药物也经过精心设计——起起效快、代谢快、作用时间短、可控性好,能让患者快速到达手术需要的麻醉水平,又能在手术结束后迅速恢复到术前清醒水平。
手术室里的默契考验
无管麻醉下的手术,对主刀医生和麻醉医生都是一场默契大考。这种麻醉虽然看似操作简单,但麻醉管理难度更高,要求麻醉医生在不实施单肺通气技术下保障患者循环平稳、氧合正常,满足胸外科医生在微创胸腔镜下操作的手术条件,同时还要时刻准备应对手术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因而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要打起120%的精神,时刻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手术操作进展,密切与手术医生协作。

胸外科主任黄继江需要在患者自主呼吸的肺叶上进行操作,就像修理一个还在轻微起伏的精密仪器。而麻醉团队则要全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做这种麻醉,我们的神经比患者绷得还紧。"孔明健说,"但正是这种压力,推动着麻醉技术的进步。"
从手术台到正常生活,只需要24小时
患者术后一小时就可以下床活动,当晚进食流质,第二天出院回家——这个康复速度,颠覆了许多人对肺部手术的认知。
"我们正在重新定义手术的终点。"孔明健表示,"手术的结束不应该是患者漫长恢复的开始,而应该是他们回归正常生活的起点。"
在这个理念下,麻醉医生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不再只是"让患者睡着"的人,而是贯穿整个围手术期的"生命管家"。从术前评估、术中管理到术后康复,麻醉医生正在成为医疗团队中的核心协调者。
小张走出手术室的那个画面,或许将成为未来医疗的常态。当医学技术不断突破,患者不再需要为手术付出漫长恢复的代价,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医学人文关怀的体现。

孔主任也强调,微创的胸腔镜手术无管麻醉手术还是有选择的条件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这样做,手术时间要比较短小,患者条件要比较好才能实施。同时对胸科医生的技术、麻醉师的管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希望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能够通过不断发展的医疗技术让一场成功的手术,不只是切除病灶,更是让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早日回归生活与社会。而这一切,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
矿总名医
孔明健
麻醉科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徐州市医学重点人才,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麻醉治疗与睡眠门诊负责人。从事临床麻醉26年,先后前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美国芝加哥圣安东尼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修学习临床麻醉管理、心血管手术麻醉管理、术中食道超声监测、日间手术麻醉管理、睡眠及抑郁创新治疗。主导和推广麻醉创新理念的失眠和抑郁治疗,修复神经损伤、重构睡眠节律和稳态、建立正确的睡眠认知和卫生习惯,致力于减停传统失眠等药物,为广大患者减轻痛苦,回归正常生活。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