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矿总频道:吃个山楂险酿大祸 小肠镜微创“拆弹”
这些水果误区你必须知道
深秋的一个清晨,50岁的张先生被家人搀扶着冲进医院急诊室,额头布满冷汗,双手紧紧按着腹部,每走一步都伴随着痛苦的呻吟。谁能想到,让他痛不欲生的“元凶”,竟是前一天下午空腹吃的一大袋新鲜山楂。
美味背后藏危机 山楂变“结石炸弹”

不少人钟爱秋天酸甜可口的山楂、柿子。事发前一天,张先生在市场看到刚上市的山楂色泽鲜亮,便买了满满一兜,回家后没吃午饭就坐在沙发上啃了起来,不知不觉竟吃了近一斤。“当时只觉得越吃越开胃,根本没多想”,张先生回忆。到了傍晚,一阵隐隐的腹痛开始袭来,起初他以为是吃多了消化不良,想着忍忍就过去,却没想到疼痛感越来越强烈,于是经朋友介绍来到了消化内科是省重点专科的徐矿总医院。消化内科唐成祥主任发现张先生的小肠内有一个明显的异物梗阻,结合他的饮食史,很快判断出这是“小肠结石”——空腹大量食用的山楂,在胃酸作用下,其中的鞣酸、果胶等成分与胃内蛋白质结合,形成了坚硬的“胃石”,而这颗“石头”还顺着消化道滑进了小肠,死死卡在肠道狭窄处,引发了急性肠梗阻。“这种情况在以前很麻烦”,唐成祥解释道,小肠位置深、弯曲多,传统检查很难精准定位结石,一旦发生梗阻,往往只能靠外科手术开腹取石,不仅创伤大,术后恢复至少需要一两个月,还可能留下并发症。
小肠镜显神通
微创“拆弹”保平安

唐成祥说:“现在有了小肠镜技术,不用开腹也能把结石取出来!”当天下午,就给张先生安排了手术。手术开始后,医生操控着细长的小肠镜,缓缓从张先生的消化道进入,一点点探索着小肠内部。“小肠全长约5-7米,我们需要精准找到结石的位置”,唐成祥介绍,小肠镜就像“带摄像头的灵活手臂”,能清晰看到肠道内的每一处细节。经过仔细探查,终于在距离胃部约2米的小肠处,发现了那颗直径约3厘米的黄褐色结石,它紧紧卡在肠道弯道处,周围的肠壁已经出现了轻微水肿。医生通过小肠镜的工作通道,将一个小巧的“圈套器”送到结石旁,先把大块结石分成两块,再将每一块分成更小的碎片,反复操作多次,原本坚硬的结石被拆解成了小颗粒。随后,通过小肠镜向肠道内注入了适量可乐。唐成祥解释,可乐中含有的碳酸氢盐能改变肠道内的酸碱度,软化结石碎片,帮助它们更快溶解、排出。整个手术不到1小时就顺利完成,全程没有开腹,只有一个小小的内镜入口。第二天复查时,影像显示张先生小肠内的结石碎片已经完全消失,术后第三天就能正常进食,一周后便康复出院,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秋季吃水果
这些“雷区”要避开

张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每到秋冬季节,医院都会接诊不少因吃水果不当引发结石的患者,除了山楂,柿子、石榴也是“高危水果”。“这几种水果都含有较多鞣酸,尤其是未成熟的果实或果皮中含量更高”,唐成祥科普道,鞣酸在空腹时遇到胃酸,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比如鸡蛋、牛奶中的蛋白质,甚至胃内自身的蛋白质)快速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这些沉淀物逐渐积聚、硬化,就会变成“胃石”。如果胃石较小,可能会随粪便排出,但一旦体积较大,就可能卡在胃里引发溃疡、出血,甚至像张先生这样滑入小肠造成梗阻,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胃穿孔,危及生命。那么,秋冬吃山楂、柿子、石榴,到底该注意些什么?
唐成祥给出了3个关键提醒:
1.别空腹吃:最好在饭后1-2小时食用,此时胃内有食物稀释胃酸,能减少鞣酸与蛋白质的结合;
2.控制量:即使是饭后吃,也不宜过量,比如山楂一次吃3-5颗即可,柿子一次不超过1个;
3.去皮去籽:鞣酸多集中在果皮和果籽中,吃的时候尽量去皮,避免连籽一起吞咽。
专家简介

唐成祥
徐矿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徐矿总医院经开区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徐州市医学会内镜学组委员、徐州市医师协会内镜学组委员、徐州市消化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医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四川省消化心身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消化道出血,各种肝炎、胆管炎、胰腺炎、肠道疾病等病症的治疗上,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小肠疾病诊治,对于双气囊小肠镜、磁控胃镜、胶囊内镜的操作,以及小肠出血的内镜下止血、小肠息肉切除等技术领域水平突出;对胃石的治疗亦有深厚积累,其开展的内痔、直肠黏膜脱垂肠镜下无痛治疗技术,在省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