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矿总频道:藏在腹痛腹泻里的杀手
小林躺在病床上,看着病理报告上“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几个字,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谁也没想到,那个从高二开始反复出现的腹痛、脓血便,竟然在短短一年里就发展到了癌前病变的地步。更让人揪心的是,她60岁的父亲老林,同样被一种肠道疾病折磨了二十多年——这对父女,患的都是让医生头疼的“炎症性肠病”。
反复便血的青春:被忽略的身体警报
小林第一次出现症状是在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起初只是偶尔肚子疼,吃点肠炎药就能缓解,直到有天早上她发现大便里带着脓血,才在父母的催促下来到家附近的徐矿总医院,找到消化内科石丽红主任。
"石主任,我以为就是学习压力大、吃坏了肚子。”小林坐在诊椅上。石丽红主任注意到女孩苍白的脸色和校服下隐约可见的消瘦身形,按压腹部时,左下腹明显的压痛让她心头一紧。
细问之下才知道,小林的便血已经持续半年。起初只是偶尔排便带血,后来发展成每天七八次脓血便。“总觉得是考试压力大,吃点止泻药就扛过去了,没想到……”小林的母亲补充道,家里常开的餐桌菜是汉堡、炸鸡和速食麻辣烫,孩子总说“食堂的饭不如外卖香”。
石丽红主任立刻安排了粪便常规和肠镜检查。镜下所见让经验丰富的她也暗自心惊:直肠至降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可见多发不规则隆起型病灶伴表面浅溃疡及糜烂,质地脆,触之易出血。活检病理结果更令人担忧:结肠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部分区域病变累及黏膜下层,局部可见腺体结构突破基底膜,高度提示早期结肠癌变。
而更令人唏嘘的是,小林的父亲患溃疡性结肠炎已经二十年,却总觉得“拉血是老毛病,忍忍就好”。
父女同病:遗传与习惯埋下的双重炸弹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直系亲属患病,子女的发病风险会比普通人群显著增高(可增加数倍至十余倍不等)
但更可怕的是‘遗传+不良习惯’的双重打击。”老林常年吸烟,小林则嗜吃快餐,高油高糖的饮食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诱发免疫紊乱,这正是炎症性肠病的重要诱因。
01炎症性肠病
临床上,像小林这样年轻的患者并不少见。炎症性肠病(IBD) 的发病高峰通常在青壮年(15-35岁)。这类疾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克罗恩病患者还可能累及口腔到肛门的任何消化道部位,常出现肛周病变(如肛瘘、肛周脓肿),且手术后易复发。
很多年轻人会将IBD的早期症状误认为普通肠炎、肠易激综合征(IBS)或痔疮,自行用药或硬扛,导致诊断和治疗延误。医生特别提醒: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尤其是症状持续超过4-6周,务必高度警惕,及时到消化内科专科就诊:
如果你出现这些信号,一定要警惕:
•反复腹痛、腹泻,尤其是饭后加重,大便带黏液或脓血
•莫名体重下降,吃得多却越来越瘦
•肛门周围反复出现肛瘘、脓肿,普通治疗效果差
•长期口腔溃疡、关节痛,伴随肠道不适
02无法治愈的"终身伙伴"
“这病需要长期管理,可能伴随终身。”老林对女儿说的这句话,道尽了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无奈。小林家的病例就是遗传易感性的典型体现。
更值得警惕的是,肠道长期的慢性炎症和反复修复过程,是诱发癌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数据证实,广泛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史超过8-10年,或者左半结肠炎病史超过15-20年,其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克罗恩病患者,尤其是累及大肠(结肠型)且病程长者,癌变风险同样增加。
从绝望到希望:规范治疗+自我管理是关键

遗传背景我们无法选择,不良环境因素可以改变,规范的疾病管理更是降低风险的关键。小林的父亲虽然患病多年,但坚持规律随访、规范治疗,努力维持疾病缓解状态,因此在六十多岁时仍未出现癌变;而小林起初忽视症状、未及时就医确诊和接受规范治疗,才让病情快速进展。
幸运的是,小林的癌症发现得早。在检查中,医生通过肠镜发现了异常病灶,及时做了结肠部分切除手术。"如果没继续拖延,错过早期干预的机会,后果不堪设想。"石主任感慨道。
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来说,规范的药物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的随访监测是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包括癌变)的三大支柱:
* 规范治疗: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坚持使用维持缓解的药物(如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即使无症状时也不可擅自停药。
* 健康生活:戒烟(吸烟对克罗恩病尤其有害)、均衡饮食(避免已知诱发自身症状的食物,保证营养)、规律作息、管理压力。
* 定期监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病8-10年后,需每1-2年进行一次高清染色肠镜检查,根据病变范围、炎症活动度、既往是否有异型增生等因素,复查频率可能更高。
* 克罗恩病患者:需定期评估疾病活动度和并发症(如肠道狭窄、瘘管、脓肿等),累及结肠(大肠)超过8-10年者,肠镜监测策略与溃疡性结肠炎类似。小肠克罗恩病可通过影像学(如CTE/MRE)或小肠镜监测。
有家族史、既往发现过异型增生、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患者:需要更早开始、更频繁地进行肠镜监测。
“管理IBD如同走一段需要长期关注的旅程,只有时时关注它的变化,才能有效预防它‘闯大祸’(如癌变、严重并发症)。” 石主任强调。
当你或身边的年轻人出现反复、持续的腹痛、腹泻、便血,特别是伴有体重下降、肛周病变或肠外表现时,千万别再简单地归结为‘肠胃不好’或‘压力太大’。肠道的每一次异常信号,都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警报。及时寻求专业消化内科医生的帮助,尽早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的治疗和长期管理,才能在与炎症性肠病的漫长相处中,赢得主动,最大程度地守护肠道健康与生命质量。

石丽红
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 从事消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熟练掌握消化内镜操作,其中包括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ERCP术)等,率先在淮海地区开展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及胃结石钬激光治疗,内镜下胃肠息肉,粘膜下肿瘤及早癌微创治疗术(ESD及EMR)。
擅长小肠疾病的诊治,对于磁控胃镜、胶囊内镜的操作、双气囊小肠镜对接检查、小肠出血的内镜下止血、小肠息肉切除等小肠疾病的诊治有较高的水平。在消化系统疑难病及危重病例处理抢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