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矿总频道:骨科病房清晨的宁静被细微的脚步声打破,一支奇特的“候诊”队伍已在走廊里成形。他们都不是骨科患者,而是心内科的病人:复诊的病人手中捏着心电图,探头探脑地张望;风尘仆仆的外地患者拖着大包小行李,眼神里是长途跋涉的急切;还有在心内科住院患者的家属,攥着心脏彩超单,在病房门口徘徊——这每日清晨在骨科病区门外无声铺展的队伍,只为一人而来:他膝盖上裹着厚重石膏,只能卧于病床的心内科副主任刁军。心内科患者和家属们执着的脚步在这里踏出了通往医者仁心的最短路径。
铅衣战士,轰然折翼
“因为早上有一个急诊介入手术,草草吃了几口早饭就进了手术室。最后一台手术难度比较大,做了3个多小时,已经过了午饭的时间。”无影灯持续亮了6个多小时终于熄灭。连续4台高强度手术的沉重压力卸下之后,徐矿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刁军紧绷的神经刚一松弛,就在下手术台的一瞬,身高超过一米八的他突然晕倒,“咔嚓”一声膝盖撞击手术室的地板上发出脆响,剧痛钻心、肿胀迅速蔓延、青紫触目惊心。
心内科门诊开进骨科病房
CT结果很快出来了:髌骨摔成了5块。骨科医师的医嘱不容商量:立即手术,卧床静养一个月,3个月内不得活动。然而几十年如一日的高强度工作节奏,已将“患者优先”刻入刁军的骨血。纵使石膏裹腿,他悄然把骨科病房变为独特而温暖的“心内科第二诊室”。
“刁医生,这是我和我爱人的心电图。”术后当天下午,一位从泰州风尘仆仆赶来的中年男子敲开病房门,脸上带着歉意。刁军接过检查单,在病床上支起身子,细细讲解,温和专注一如往昔。刁军的爱人在一旁无奈又心疼:“你这哪是住院?分明是把心内门诊搬到骨科来了!” 面对慕名而来的复诊患者,他亲切依旧:“你到骨科病房来,我当面给你看看!”

刁军在病床上给患者家属读片。记者 晏飞 摄
手机屏幕上,十多个患者群的消息从未间断。刁军一条条耐心回复,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如同当年在门诊桌前翻阅病历。夜深人静,病房里微弱的屏幕光映着他专注的脸庞。“患者的病痛不挑时候,我得赶紧回复,帮他们解决问题。再说心脏没有小问题,耽误不得。”这份执着,让病房流淌着不息的暖流。
刻在骨子里的 “患者优先”
病房中的坚守,不过是刁军28年医者生涯的一次显影。他时间的刻度永远指向同一个方向:患者优先。作为淮海经济区率先开展肾动脉去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RDN)的专家,刁军的手术日如同上紧的发条。28年来主刀手术不计其数,但每个患者的故事都沉淀在他心底:那位不到40岁的“老病号”,曾两次被他从死亡边缘拉回;那位白发苍苍的外地老妪,千里迢迢寻来,在他这里重获身心的安宁。谈起这些,他眼中总有光在流动:“医生的成就感,不就在于多救一个人嘛。”

刁军在手术中。记者 晏飞 摄
每周二的专家门诊,刁军总会提前来到诊室。“我得抓紧每一分钟,把患者的问题讲明白,打消他们的疑虑。” 他的门诊从不追求速度,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患者们由衷感叹:“等再久,都值!”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在患者间口耳相传,凝聚成一句朴素的共识:“心脏不舒服,都找刁医生!”面对专业领域之外的疑难问题,刁军从不推诿,总是细心为患者指引方向。一位老患者曾感慨:“他看的不只是病,是心。”
有一次,患者家属要求做冠脉CTA 检查。刁军建议他们先做心脏彩超。在网络上查阅过资料的患者家属火气一下就上来了:“网上说了,冠脉CTA才是金标准。为什么还让我们做心脏彩超?不就是想多收钱嘛!”刁军耐心为其解释:“冠脉CTA确实是金标准,但心脏彩超可以排除一些不需要做冠脉CTA的情况。毕竟冠脉CTA是有创检查,价格远高于心脏彩超。”患者家属这才明白刁军是为了他们省钱。
刁军这份“治心”的格局,更在他精心耕耘的科普天地里得以诠释。在自媒体平台上,他拥有百万粉丝。“老年人的血压降压更慎重”“反复发生冠心病,要关注这项指标”…… 每条科普内容都经过他反复打磨。无数患者循着他科普视频的光芒,慕名而来,寻求生命的转机。
这位传递健康理念的医者,却常常身不由己地陷入违背常识的极端时刻。一次采访中,刁军曾对记者详细讲述熬夜的种种危害。就在当天,刁军主刀了11台手术,走出医院时,夜色深沉,时针已悄然滑过凌晨1点。精疲力竭地回到家,记者的信息赫然出现在眼前:“熬夜写完了劝别人不要熬夜的科普稿件,请审稿。”刁军审完稿说了一句:“不得不熬夜,救命的事儿,身不由己!”
当刁军躺在病床上接过患者的心电图单,那雪白的石膏包裹的并非仅仅是碎裂的髌骨,更是一个医者无声的誓言。他的诊室从心内科门诊楼搬入骨科病房,也从技术层面延伸到了心灵层面:每一次深夜回复信息,每一句病榻前的耐心解答,都在修复着医患信任最细微的裂缝。铅衣的重量和石膏的束缚,都无法压弯那份深入骨髓的信念:仁心所向,诊室永无边界;生命相托,回应永不缺席。(记者 晏飞)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