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中暑”变成“急性心肌梗死” 徐矿总医院心内科专家:识别无声的警报

  全程导医网 矿总频道你以为是中暑了,其实可能致命!徐矿总医院专家提醒:这些是高危人群  

图片

  “疑似中暑”变成“急性心肌梗死”

  在当地医院,医生听完描述,警惕地为其做了心电图。“波形正常!”医生的话让张师傅松了一口气。他揣着 “清热解暑”的药回到家,心想休息休息就好了。

  然而,身体里的警报并未解除。不适感非但没有消散,反而在闷热的夏夜愈演愈烈。第3天深夜,张师傅突然被一阵阵加重的胸闷和莫名的心悸惊醒,冷汗浸透了背心。家人看着他苍白的面色和紧锁的眉头,一股强烈的不安涌上心头。“不能再拖了!”深夜10点,张师傅被送进了徐州市矿务集团总医院急诊室。

  急诊医生迅速为他接上监护仪,再次急查心电图。波形依然无异常。前来会诊的心内科主任医师郝骥博士,却在看似正常的表象下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但一直未规律服药。症状持续3天,心电图无异常。这本身就不正常!”

图片

  查心肌酶!当检验报告递到郝骥博士手中时,上面的数字像无声的惊雷!心肌酶指标异常,“心肌细胞正在大量坏死!通知导管室,准备手术!”诊断瞬间逆转,从“疑似中暑”直指凶险的“急性心肌梗死”!

  左回旋支血管已几近闭塞!血流在此处被无情截断,大块的心肌正因缺血而濒临死亡。郝骥博士团队争分夺秒,导丝在血管中穿行直达“犯罪血管”。“球囊到位,准备扩张!”随着球囊缓缓充盈,致命的狭窄被强力撑开……

  一场被“中暑”假象险些掩盖的生死劫难,在千钧一发之际被成功化解。张师傅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而背后,是心电图“正常”表象下潜藏的致命危机,以及医生凭借经验和警觉抽丝剥茧、力挽狂澜的惊险历程。

  高温下的血管危机

  酷暑不仅带来体感不适,更是心血管系统的严峻考验。郝骥博士剖析道,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极易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黏稠度上升。此时若患者本身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血管内斑块便如同被推至悬崖边缘——稳定性骤降,破裂风险激增。

  更危险的是,高温下人体为散热,皮肤血管扩张,心脏不得不加倍泵血以维持循环。这双重压力使得心肌耗氧猛增,而狭窄或痉挛的冠脉却无法输送充足血液,供需失衡的“心肌梗死”风暴一触即发。

图片

  尤其令人警醒的是心电图诊断的局限。郝骥博士强调,并非所有心肌梗死都呈现典型的“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夏季相当一部分心肌梗死属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极易造成漏诊。此时,心肌酶检测及冠脉造影便成为拨开迷雾的关键。

  识别无声的警报

  哪些人群需要敲响夏日心脏健康的警钟?郝骥博士指出,传统“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患者,尤其合并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习惯的中年户外劳动者,风险最高。他们常自恃“身强力壮”,对不适信号警惕不足,误判为“扛一扛就过去”的中暑,极易延误救治。

  “并非所有的心肌梗死症状都是胸前区疼痛。”郝骥博士划出一个“警戒区域”:口腔以下、肚脐以上范围出现任何持续或无法解释的不适——无论是胸闷、咽喉发紧、上腹部疼痛、肩背酸胀,还是左臂内侧的莫名沉重感,皆需高度警惕心脏问题。这些模糊信号,尤其在高温劳作后出现,或伴有出汗、气短时,万不可简单归咎于“天热”或“吃坏了”。

  若不适持续超过15-20分钟,或进行性加重,必须争分夺秒前往具有“胸痛中心”救治能力的医院,郝骥博士强调。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