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医附院神经内科:绿色通道+规范治疗 脑卒中救治有保障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指南:最近几年,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中青年患者更是比以往大有增长。“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喝酒、熬夜、肥胖、家族史都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徐医附院神经内科四十病区主任医师、教授董瑞国介绍,冬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对于属于急症的脑卒中,抢救更要争分夺秒,如果能抓住发病后的救治时间窗,采用规范化治疗,不少病人都能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冬季寒潮频繁来袭 高危人群易诱发脑血管病

  近期,徐医附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董瑞国每天都收治多例脑血管病人,需要他所在的团队随时启动救治绿色通道。

  为何冬季容易诱发脑血管病?董瑞国教授表示,这和季节转换、寒潮频繁来袭有很大关系。“首先,温度会影响人体的血压。室外温度每降低10℃,人的血压就会升6个毫米汞柱。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比较大,超出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容易引起脑血管意外。其次,冬季天气干燥,如果饮食结构不好,大量进食肉类和高营养滋补品,又缺少运动,导致血液黏稠度高,血压升高,极易引起脑卒中。”特别是一些有着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血管状态本就脆弱,加上上述原因,最容易诱发卒中。

  董瑞国教授介绍,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高发病。该病起病急、病情重、来势凶险,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三高”特点,会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严重痛苦及经济负担。一般来说,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5倍,因此应着重预防。

  脑卒中早期有“信号” 发现后应及早就医

  虽说冬季突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人不少,但现实中,很少有患者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病情,要么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发病,要么发病缓解后不再关注。

  比如说,有患者在走路、吃饭时,突发半边肢体麻木、活动不灵便,或出现头晕、站立不稳等,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不适症状完全消失。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可称为是小卒中,只是症状较轻,可以自行缓解,所以很多患者没当回事,并不会去就医检查。“而事实上,当下一次症状再次出现的时候,可能不会自行缓解,从而导致病情恶化,会出现瘫痪等严重后果。”董瑞国教授如是说。

  此前有名46岁的女性患者,突然出现了讲话不清、左侧肢体无力的症状,但她以为是劳累所致,并没有及时就医,两天后,到医院一检查,发现颅内血管有严重的狭窄,主干血管堵塞90%,接近闭塞。经救治后,患者脱离危险。但由于其接下来并未规范用药,几个月后再次发生左侧肢体麻木、无力的症状,这次就医发现了新鲜脑梗病灶,幸亏医生救治及时,不然患者会留下严重后遗症。

  董瑞国教授介绍,卒中早期识别有五个常见的主要警告信号,大家可以以此判断是不是发生中风:一是身体一侧或双侧,上肢、下肢或面部出现无力、麻木或瘫痪;二是单眼或双眼突发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或视物成双;三是言语表达困难或理解困难;四是头晕目眩、失去平衡,或任何意外摔倒,或步态不稳;五是头痛(通常是严重且突然发作)或头痛的方式意外改变。

  发病后4.5小时 抢抓卒中救治黄金时间

  一直以来,医学界所强调的都是“脑卒中急救,时间就是大脑”,尤其将发病后4.5小时视为治疗的“黄金时间”,若在这段时间内进行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可大大降低脑梗的致残率,一旦超过这个时间窗,再进行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的风险就明显增高。

  所谓溶栓治疗,指的是利用药物溶解血栓,快速恢复梗死区微循环,从而获得脑血流的早期再灌注,减轻缺血的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功能的损害。

  说起溶栓治疗的效果,徐医附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朱士光表示:“时间越早,疗效越好。病人及时进行溶栓治疗,病情缓解且几乎不留后遗症,从而提高脑中风的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

  若患者虽然经过静脉溶栓治疗,但仍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或是已经错过静脉溶栓的黄金治疗时间,此时,动脉取栓术就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代的急性脑梗血管内再通治疗是建立在脑血管影像检查的基础上的,要求医生尽可能的为患者提供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如CTA、MRA等能够看到脑血管影像的检查,明确堵塞的血管。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应尽快取出血栓,造福患者挽救生命。

  朱士光主任介绍,徐医附院成熟开展支架取栓手术,医生仅需使用一根细穿刺针局部麻醉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个毫米的微小通道,进行简单的下肢股动脉的穿刺,即可建立一条通向颅内的高速公路,在造影设备的引导下,通过纤细的导管进入堵塞的动脉,输送取栓装置至血栓堵塞的血管,取栓装置像一只伸向血栓的手,牢牢抓住血栓,将其整体取出,被堵塞的血管能够迅速恢复血流,挽救濒临坏死的脑组织。“动脉取栓介入治疗对于迅速开通大血管闭塞、恢复血流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并成为诊治脑血管病的一把‘利剑’。”

  为患者争取时间 提供规范化诊疗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脑血管病的治疗方面,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少具有溶栓、取栓能力的医疗机构,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法存在疑虑等。如果当病人发病时送到医疗设备简陋的乡镇卫生院,该类机构并不具备溶栓的能力,或者患者方面抵触溶栓或取栓治疗,那么,势必会耽搁脑血管病的救治“黄金时间”。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涉及一系列治疗过程,时间的节省可以体现在卒中管理的每一个阶段,包括卒中患者的早期发现,到达医院,最初的患者评价,转运至影像检查,影像后处理和解读,最初的治疗到最终再通的实现,这些环节的改善都可能潜在地影响患者的预后。

  朱士光主任强调说:“要让支架取栓手术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依托一个高效的救治系统。卒中治疗具有时间依赖性,脑组织再灌注的时间对于患者的临床预后仍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流逝,患者获得好的预后的可能性下降,延迟的再通并不能改善临床后果。”部分时间延误是不可修正的,像患者的病情严重性、循环系统状态、气道状态等。此外,许多延误因素是可避免的,如进行大众卒中宣教,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卒中,了解卒中的危害性和治疗手段,让患者的信息在来院之前被医院获知,医生决策的时间可以缩短,以便快速有针对性的进行临床评价。从院内因素讲,患者接受影像检查的速度、影像模式的选择、神经介入团队的组织等都是患者高效救治的重要保证。

  为患者争取时间,提供规范化诊疗——这是徐医附院神经内科的工作宗旨。为此,徐医附院建立急诊一站式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疑似卒中患者抵达医院急救中心后,卒中团队、影像科医生迅速进入临战状态,院前护士迅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取血液样本送检,卒中小组医生评估患者情况,获得知情同意后,患者被尽快送到急诊治疗室接受溶栓治疗。一站式溶栓以病人为中心,以急诊为驿站,快速实施和完成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所需要的头颅CT、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必须检查及一系列救治手段,显著缩短急性脑梗塞患者从急诊到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使更多急性脑梗塞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医院设有脑卒中专家门诊、脑卒中单元病房,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系统化、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形成融“筛查-急救-临床治疗-康复”为一体的、院内院外相结合、高水平、规范化的防治绿色通道。在脑血管病的诊治方面,始终遵照国际和国内指南,不仅标准化治疗,更注重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筛查和防治。

  此外,作为“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示范基地医院”,徐医附院还负责对徐州市及周边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及防治。在2018年底举行的国家脑卒中防治工程总结会上,脑防委对全国327家国家卒中中心进行考评评审,徐医附院高居评审排行榜第20位,再次被授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2018-2021)”。

  脑卒中预防是关键 高危人群应做好筛查

  据徐医附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晓龙介绍,脑血管病的预防分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极为重要,它的目的是使高危人群降低脑卒中发病率。“自己属不属于脑卒中的高危人群,40岁以上的人群可以自己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王晓龙主任说,脑卒中的发生有8个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房颤和心瓣膜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很少进行体育活动,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m2),有脑卒中家族史。“如果发现自己存在≥3项危险因素,就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应抓紧去医院进行专业的筛查。”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体检,一般每年检查1次为宜。体检项目包括:血压、空腹及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TCD、颈部血管B超、心电图、心脏彩超等。若TCD、颈部血管超声发现有血管病变,可选择性行CTA、MRA、DSA等检查进一步了解脑血管情况。

  二级预防是指疾病发生后开展的临床治疗,以及早期和恢复期康复,以防止病情加重,预防残疾和功能障碍。王晓龙主任说,干预内容包括对患者高危因素的控制,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指导,卫生宣教和心理疏导等。已发生过卒中的患者面临着更高的再发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发生卒中后需要终生接受二级预防,以防卒中再发。其中,药物治疗要遵循A-S-A为核心的治疗策略,也就是说,抗血小板药物、他汀药物及降压药物都需要规范服用。

  三级预防是指对疾病造成的残疾积极开展功能康复锻炼,同时避免原发病的复发。内容主要包括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疏导、知识普及等方面,以尽可能恢复或补偿患者缺损的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