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在岗|徐矿总医院孔明健:以精准守护生命,麻醉医生的仁心与妙手

  全程导医网 徐矿总医院频道:在医院的手术室内,有这样一群“幕后英雄”:他们不执手术刀切除病灶,却全程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他们身处紧张高压的环境,每一次决策都关乎生死存亡。他们,就是麻醉科医生。

  当国庆假期到来,城市沉浸在团圆与欢庆之中,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的手术室内,却依旧是一片紧张而有序的景象。麻醉科主任孔明健,这位有着26年临床经验的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正带领团队穿梭在各个手术室之间——对她而言,节日的意义从不是休憩,而是肩上“守护生命”的责任更重了一分。

  生死时速:危急营救,他是抢救现场的 “定海神针”

  “我们碰到一例前置胎盘的剖宫产手术患者,在剖宫产术后胎盘取出、剥离时,出现了严重大出血,瞬间出血量约2000毫升,病人心跳很快停止了。”孔主任讲述道,危急关头,麻醉科团队立即行动:气管插管、心脏按压、电除颤、抢救药物应用……一系列措施有条不紊地迅速展开。正是由于处理及时、配合默契,患者在两分钟之内就恢复了心跳,为后续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但是抢救并未止步。在多学科协作下共同完成了患者的子宫切除手术,麻醉科全程负责维持循环稳定与内环境平衡,累计输注20多单位的血液,以及大量血小板和冷沉淀等凝血物质。整个抢救过程持续约4至5小时,最终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妈妈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安全返回病房,生命得以挽回。

  “技术革新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患者安全。” 孔主任常说。在她的带领下,科室的可视化技术从 “创新尝试” 变成 “标准流程”,为患者筑起了更安全的麻醉屏障。

  可视化革新:让麻醉操作告别“盲目”,精准定位更安全

  “麻醉不是‘盲操作’,要让每一步都‘看得见、摸得着’。” 早在 10 年前,孔主任就敏锐地意识到可视化技术对麻醉安全的重要性,在医院的支持下,她牵头引入超声引导、可视内镜等设备,成为区域内最早开展麻醉可视化技术的科室带头人。

  为了让技术真正落地,孔主任带头参加全国可视化麻醉培训,回科后编写操作手册、组织模拟训练,手把手教年轻医生如何通过超声识别血管与神经、如何用可视内镜定位气道。如今,在孔主任的推动下,科室的动脉穿刺、深静脉穿刺、神经阻滞等有创操作已 100% 实现超声引导,气管插管、双腔管定位等操作也全部采用可视内镜 —— 曾经需要 “靠手感、凭经验” 的操作,现在通过屏幕就能精准定位,不仅降低了穿刺损伤、气道并发症的风险,操作时间还缩短了 30% 以上。

  精准管理:构建 “全维度监测体系”,让生命体征 “有据可依”

  “麻醉科是‘生命守护者’,而精准监测就是‘守护的眼睛’。” 在孔主任看来,要实现围术期安全,必须建立一套 “全维度、实时化” 的监测体系。为此,她牵头梳理科室监测流程,引入麻醉深度监测仪、经食道超声、血栓弹力图、漂浮导管等先进设备,构建起覆盖 “麻醉深度 - 循环功能 - 凝血状态 - 脏器功能” 的监测网络。

  “每一组数据都藏着患者的‘生命信号’,我们要做的就是读懂它、用好它。” 在孔主任的要求下,科室医生不仅要 “会看数据”,更要 “会分析数据”,让每一次用药、每一次调整都有科学依据,真正实现 “精准麻醉、安全护航”。

  舒适化医疗:从 “无痛” 到 “舒适”,她把人文关怀融入细节

  “医疗不仅要‘治病’,更要‘暖人’。” 孔主任是科室 “舒适化医疗” 的最早倡导者。2015 年,她牵头开展腰硬联合多模式分娩镇痛,亲自制定镇痛方案,培训麻醉医生 24 小时值守,让产妇在分娩时既能保持清醒,又能摆脱剧痛;同年,她推动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优化镇静药物组合,让患者在 “睡一觉” 的过程中完成诊疗,大幅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国庆在岗:26年坚守,做生命最可靠的“后盾”

  这个国庆,孔明健主任依旧和往常一样,清晨8点就出现在医院,查看术前患者、制定麻醉方案、指导年轻医生;诊室之中,她为每一位患者尽心尽力的治疗,不敢有丝毫怠慢。

  “从事麻醉26年,几乎每个节假日都在岗位上。”孔明健主任笑着说,“早就习惯了,手术台就是我们的战场,患者的平安就是我们最好的节日礼物。”她的坚守,不仅是个人的职业选择,更带动着整个麻醉科团队——国庆期间,科室全员在岗,用专业和责任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

  从生死时速的抢救,到精准细致的管理,再到温暖贴心的舒适化医疗,孔明健主任用26年的从医路,诠释了“麻醉医生”的真正含义:他们不是手术台后的“隐形人”,而是生命最可靠的“后盾”。这个国庆,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孔明健主任这样的医者坚守岗位,用技术托起希望,用责任守护健康,才让我们的节日更加安心、更加温暖。向每一位国庆在岗的医者致敬!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