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在岗| 徐矿总医院邓荣文:三十年匠心守护胃肠健康,腹腔镜技术点亮微创诊疗之路

  全程导医网 徐矿总医院频道“不想肚子留疤,能不能做微创?”患者的一句话,让邓荣文主任记了多年。

  为帮患者摆脱术后疤痕困扰,他主动钻研单孔腹腔镜技术,从反复练习操作手法到优化手术流程,硬是将这一“高精尖”技术练得炉火纯青——仅通过一个微小切口,就能完成疝修补等手术,既保证疗效,又帮患者守住美观,这份对细节的较真,贯穿了他三十年从医路。

  “邓主任,我真的不能留疤,这会毁了我的工作……”诊室里,23岁的模特小林(化名)红着眼眶,语气里满是焦虑。

  小林是一名职业平面模特,身材高挑、外形出众,镜头前的她自信耀眼。可最近一周,持续加重的腹痛让她难以忍受,辗转多家医院后,被确诊为阑尾炎,必须尽快手术修补。

  但“手术留疤”成了小林最大的顾虑:“我拍的很多片子要穿露腰、露腹部的衣服,哪怕是几厘米的疤痕,客户也不会接受,我可能就没法做这行了。”多家医院给出的传统腹腔镜手术方案,会在腹部留下2-3个0.5-1厘米的小切口,虽然不大,但对小林的职业来说,仍是“致命伤”。

  微创专攻:腹腔镜技术下的“精准诊疗标杆”

  了解到小林的特殊诉求后,邓荣文主任没有简单拒绝,而是陷入了思考:传统腹腔镜手术的疤痕虽小,但确实会暴露;有没有办法让疤痕“彻底消失”?他想到了单孔腹腔镜技术——这种术式仅需在肚脐处做一个2厘米左右的小切口,利用肚脐的自然褶皱隐藏创口,术后愈合后几乎看不出痕迹,正好能满足小林“无痕”的需求。

  但单孔腹腔镜的操作难度远大于传统多孔手术:所有器械都从同一个切口进入腹腔,操作空间狭小,器械之间容易“打架”,对医生的镜下操作精准度和手眼协调能力要求极高。

  手术当天,邓荣文主任凭借多年积累的微创经验,在肚脐的隐蔽褶皱处精准切开小口,将腹腔镜和器械缓缓置入。术中,他一边通过屏幕清晰观察腹腔内情况,一边小心翼翼地操控器械,分离组织、结扎血管、切除阑尾、止血缝合……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轻柔,最终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第二天,小林看着自己腹部光洁如初,只有肚脐处贴着一小块敷料,激动地拉着邓荣文主任的手说:“谢谢您!我以为这辈子都不能做模特了,现在终于放心了!”一周后拆线,肚脐处的切口完全融入自然褶皱,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如今,小林早已重返工作岗位,镜头前的她依旧光彩照人。

  对邓荣文主任而言,微创技术不仅是追求“小切口”,更是追求“大人文”——他始终相信,好的医术不仅要治好病,更要尽可能减少治疗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从为普通患者减轻术后疼痛,到为特殊职业患者隐藏手术疤痕,邓荣文主任用一把小小的腹腔镜,在“微创”与“人文”之间,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更温暖的康复之路。

  三十年深耕:从临床一线走出的“胃肠健康专家”

  作为徐矿总医院胃肠疝外科主任医师,邓荣文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扎根临床一线三十年。除了单孔腹腔镜,他在常规腹腔镜技术领域同样造诣深厚,能熟练开展胆囊切除、阑尾切除等手术,用微创技术减少创伤,加速患者康复,更精准诊治胃肠道、肝胆胰腺疾病及肿瘤。

  在医学技术不断迭代的当下,邓荣文主任始终紧跟微创诊疗发展趋势,将腹腔镜技术作为核心专攻方向,不断打磨操作技艺,形成了独有的精准诊疗风格。

  无论是难度较高的腹腔镜下胃肠肿瘤根治手术,还是常见的疝修补术、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他都能凭借娴熟的镜下操作技巧,实现“以最小创伤解决最大问题”的治疗目标。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这不仅是对他技术的肯定,更是他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生动体现。

  多重身份:扛起学科发展与医疗质量的责任

  凭借这份专业,他收获诸多认可:身兼中国妇幼微创协会会员、淮海经济区疝病专科联盟常务理事,还是徐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在把控医疗质量、推动区域胃肠疝外科发展上扛起责任。

  同时,他深耕学术,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论文十余篇,为领域技术创新献力。

  他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技术推广,带动周边医疗机构胃肠疝外科诊疗水平提升,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学术不辍:以临床实践反哺学科创新

  从医三十年,邓荣文主任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用匠心守护每一位患者的胃肠疝健康。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也将继续秉持初心,以更精湛的技术、更温暖的服务,为更多患者筑起健康屏障。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