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科普:65岁的张阿姨患有下肢静脉曲张,小腿破溃后一直难以愈合。听邻居说“伤口晾着好得快”,她还自行撒上头孢粉末“消炎”,结果几天后伤口红肿加重,渗液伴有臭味。到医院就诊后才发现,自己的处理方式不仅没帮助愈合,反而导致伤口感染加重。

像张阿姨这样因错误处理伤口而延误病情的案例,在徐州市中心医院门诊中并不少见。烧伤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建军指出,很多患者或家属面对擦伤、烧烫伤、褥疮、糖尿病足等急慢性创面时,常陷入一些常误区,轻信“偏方”或沿用老方法,反而拖慢愈合进程。那么,有哪些常见错误认知?正确的伤口护理又该怎么做?
误区1:伤口晾着好得快
很多人认为让伤口暴露在空气中、保持干燥结痂,能加速愈合。但国内外大量研究早已证实,这种做法反而会“帮倒忙”。
医生解读
实际上,伤口在适度湿润的环境下愈合更快。干燥易导致细胞脱水、坏死,加深创面,延长愈合时间。湿性愈合能为细胞生长提供类似“温室”的环境,促进炎症消退,减轻疼痛,并激活生长因子。当然,接近愈合或特殊类型的创面(如干性坏疽)需保持干燥,具体应遵医嘱。
误区2: 创面结痂就是愈合了
看到伤口结痂,很多人会觉得“终于要好了”,但这其实是个临床遇到的常见误区。
医生解读
结痂不等于愈合。痂皮是坏死组织与渗液的混合物,仅浅表小伤口可痂下愈合。慢性创面(如褥疮、下肢溃疡)若盲目追求结痂,反而会掩盖真实创面,延误清创时机。正确的处理是“溶痂”清创,为肉芽生长打好基础。
误区3: 抗生素外敷能促愈合
有些人习惯在伤口上撒抗生素粉末,觉得这样能消炎抗感染,还能促进创面愈合,但事实并非如此。
医生解读
抗生素外用易导致细菌耐药,且多数抗生素剂型并不适合创面使用。局部抗感染应选用专业的创面消毒剂或医用敷料,而非盲目使用抗生素。
误区4:中药治疗后分泌物多是感染
使用中药后,有些患者发现伤口分泌物增多,就担心是不是“感染了”?
医生解读
分泌物增多不一定坏事。例如中药“提脓祛腐”阶段分泌物增多,是清除坏死组织的正常现象;后期“煨脓长肉”时的分泌物反而能促进肉芽生长。判断是否感染,要看分泌物颜色、气味,以及是否伴红肿痛。清亮、淡黄色无臭分泌物多为修复信号,不必过度恐慌。
误区5:慢性伤口患者不能吃“发物”
“鱼、虾、羊肉、韭菜是发物,吃了会加重伤口”,这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想法。
医生解读
在临床实践中,并没有发现吃这些食物会导致创面加重或旧病复发的案例。相反,鱼、虾、羊肉等食物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是组织修复的重要营养来源。除非本身过敏,否则不必刻意忌口,充足营养反而助愈合。
误区6:体表有溃疡不能洗澡
“伤口怕沾水,会感染”,这是很多患者的顾虑。
医生解读
能不能沾水也需要分情况判断:如果患者体质较差、免疫力低,或者创面正处于急性期(比如红肿、渗液多),确实不建议洗澡;但如果是一些小面积的浅表擦伤或烧烫伤,一些接近愈合的伤口,自身体质较好,其实是可以洗澡的,一些慢性溃疡创面,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完成中药浸浴或局部的足浴等治疗。淋浴时注意控制水温和时间,用清水冲洗伤口即可。洗澡不仅能清洁创面,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和上皮组织生长。
慢性创面愈合是系统工程,需科学护理与专业指导。避免误区、尽早寻求正规医院治疗,才是加速愈合的关键。若伤口长期不愈、红肿渗液、有异味,请务必及时就医,切勿自行处理。

张建军
烧伤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创面修复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整形美容协会第二届皮肤与软组织肿瘤分会委员,徐州市医学会烧伤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市医师协会创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专业擅长:烧烫伤及类擦挫伤、撕脱伤等创伤导致的急性伤口或皮肤软组织缺损;糖尿病相关的慢性难愈合伤口(糖尿病足);难愈性皮肤软组织感染性疾患;手术后难愈性伤口、慢性窦道等难愈性创面的治疗;血管性溃疡;褥疮;免疫性、肿瘤性及放射性慢性创面的诊治;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和整复手术;色素痣、皮肤肿瘤、文身等体表外科手术;体表先天性、创伤后畸形的修复手术。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全天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