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中医院肛肠科尹涛:结肠里的“小肉疙瘩”哪些需要警惕?

  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科普:在我们身体内部,有一个不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小世界”——肠道。结肠息肉就像是肠黏膜上悄悄长出的“小肉疙瘩”。别小看这些小疙瘩,有的可能是无害的过客,有的却可能暗藏癌变的风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结肠息肉的神秘面纱,了解它们的七大类型及危险程度。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结肠息肉中最常见的癌前病变,约80%的结肠癌都源自它。它们长得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的风险就越高。

  管状腺瘤像小蘑菇般有蒂,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癌变概率约10%;绒毛状腺瘤则像无蒂的菜花,癌变率高达30%~50%;混合型腺瘤则介于两者之间,癌变概率10%~20%。

  对于大于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建议及时切除,并定期复查。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就像是肠道里的小鼓包,通常小于5毫米,表面光滑。它们几乎不会癌变,除非长得特别像腺瘤时才需警惕。一般情况下,增生性息肉不需要切除,只需定期观察即可。

  锯齿状息肉

  锯齿状息肉分为无蒂锯齿状息肉(SSL)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两种。SSL常出现在右半结肠,表面像“脑回”,癌变率约10%;TSA则多见于左半结肠,形状像“松树枝”,同样有约10%的癌变率。一旦发现锯齿状息肉,建议及时切除,并定期复查。

  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容易出血,但几乎不会癌变。不过,如果幼年性息肉多发,形成幼年性息肉病,就需要警惕其他并发症了。出血或太大的幼年性息肉,可以考虑切除。

  黑斑息肉病

  黑斑息肉病(PJS)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嘴唇上会有黑斑,肠道里也会长出很多息肉。虽然息肉本身的癌变风险不高,但患者容易患上其他癌症,如乳腺癌、胰腺癌等。对于大的息肉,需要及时切除,并终身定期检查。

  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其实是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后留下的“疤痕”,不会癌变。它们形状不规则,像小树枝或条索。治疗肠炎是关键,息肉本身通常不需要处理。

  良性淋巴息肉

  良性淋巴息肉,是免疫系统引起的小鼓包,不会癌变。它们常长在直肠,表面光滑。一般情况下,良性淋巴息肉不需要治疗。

  总结和建议

  可能癌变的息肉 腺瘤(尤其是绒毛状)、锯齿状息肉。

  基本安全的息肉 增生性、幼年性、炎症性、淋巴息肉。

  遗传相关的息肉 家族性腺瘤病、黑斑息肉病(需特别关注)。

  建议 40岁后,不妨做个肠镜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息肉。对于有家族史或遗传病的高危人群,筛查时间更要提前。守护肠道健康,从了解结肠息肉开始!

  专家介绍

图片

  尹 涛

  肛肠科四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委员,徐州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常委。

  擅长肛肠科各类疾病的诊治及手术治疗,对肛周脓肿、肛瘘、混合痔、内痔、外痔、肛乳头状瘤、肛裂、高位复杂性肛周脓肿,高位复杂性肛瘘,重度环状混合痔等各类肛肠手术治疗有着独到见解。熟练开展电子结肠镜下的各种检查及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周四下午    咨询电话:18505291469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