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科普:今年的夏天,各类高温预警不断。医院急诊室成为这场“烤”验的前沿阵地——有人因烈日下活动突然晕厥,有人却在清凉的空调房中突感胸痛窒息。前者常指向中暑,后者则可能是心脑血管意外在悄然发难。

病史是老年群体的风险导航图
“同样的症状,发生在不同基础情况的人身上,危险系数截然不同。”徐州市中医院心内科三病区主任刘敏主任中医师提醒:“一位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病史的老人在相对凉爽的环境中出现头晕、胸闷、乏力,首先要考虑到的应该是心肌梗死而非中暑。”
刘敏剖析了两者核心差异的生理根源:中暑的头晕源于体温调节崩溃引发的脑供血不足;而心脑血管问题则源于血压的剧烈波动、血管的狭窄或堵塞。中暑的恶心呕吐多因高温下胃肠道血管扩张;心脑血管意外的呕吐则常由颅内缺血缺氧直接刺激呕吐中枢触发。
“对老年人而言,空调房里的一次‘不太舒服’,有时比烈日下的眩晕更凶险。”刘敏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位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的老先生,在凉爽的室内看电视时突感恶心乏力,自认为“有点中暑”,仅喝了点水休息。结果症状持续加重,送医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幸亏手术及时成功挽救生命。错把心肌梗死当“中暑”,险些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健康防护需智慧与行动并重
心内科专家呼吁,当老人出现剧烈头痛、视物模糊、步态不稳、一侧肢体突发麻木无力、胸闷如巨石压迫或心悸如脱缰野马等严重信号时,必须争分夺秒拨打120。这些症状无论诱因为何,都标志着病情已进入高危阶段。
高温下的健康防护,需智慧与行动并重。外出时,宽檐帽是必备护盾,随身携带的淡盐水能及时补充随汗液流失的电解质。居家时,即使依赖空调,也不要把温度设置太低。锻炼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务必避开清晨6点至10点的“血压高峰风暴期”,选择傍晚更为稳妥。
高温如同一面棱镜,模糊了不同疾病的表象。对于身体机能逐渐脆弱的老年群体,头晕、恶心、乏力这些看似普通的“高温病”症状,背后可能潜伏着更汹涌的暗流。学会解读环境留下的线索,辨识身体发出的独特信号,洞悉自身基础疾病埋下的伏笔,才能在这炎夏时节,为宝贵的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识别与防御之墙。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