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受伤创面恶臭,差点截肢!徐矿总医院骨科“搬移术”治“糖尿病足”

2021-05-08 17:21
摘要:
日前,河南商丘市72岁的陈老太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徐矿总医院求助。

  全程导医网 矿总频道日前,河南商丘市72岁的陈老太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徐矿总医院求助。陈老太受糖尿病困扰多年,半年前无意中脚部受伤,创面一直没有愈合,反而越来越大,近期创面出现恶臭。

  家人到当地多家医院就诊,被告知这是典型的糖尿病足,已经出现部分坏死,建议截肢治疗。

  一直以来以为陈老太只是脚伤的家人无法接受“截肢”的建议,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徐州求医。

  能不截肢就不截肢!

  徐矿总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林岩为陈老太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发现其前足背和趾尖已经出现局限性坏疽,如果不抓紧治疗,左脚难保。

  林岩介绍:“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闭塞。在血管闭塞、神经受损、感染的共同作用下,作为肢体远端的足部伤口不易愈合。随着病情的进展,严重的甚至导致截肢,对于年龄在65-74岁的患者,风险更大。”

  陈老太基础疾病多、血管条件差。徐矿总医院由骨科牵头,组织了糖尿病足MDT多学科联合会诊。陈老太想要保住左脚,只能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但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的前提条件是患者的下肢血管情况较好,起码膝盖以下的血管通畅。而陈老太下肢血管造影显示:左侧胫前动脉及腓动脉在小腿下段以远血管堵塞。血管外科、内分泌科积极配合,打开患者下肢血管通路,为保足手术创造了条件。

  骨科医生的“乾坤大挪移”

  作为多年的糖尿病患者,在患者及家属的认知中,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疾病。听说通过骨科手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家属悄悄找到林岩,说出自己的不安。

  林岩告诉患者家属,糖尿病足之所以会坏死,是因高血糖破坏血管壁、阻碍血液流通。血管瘪了,血液就流不过去。糖尿病足的传统治法是“通血管”,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是则是重新“造血管”。

  通过在患肢腿骨上制造一处微小、可控的骨创伤(胫骨打开边长约1.5×5cm长的方形骨块),把骨块进行“搬家”,使用支架牵控,以每天1mm的速度连续牵控两周,然后再反向以每天1mm的速度将骨块恢复到原位。

  依据伊利扎诺夫教授创立的肢体再生与功能重建理论,在张力-应力法则作用下,牵拉成骨过程中可刺激血管网再生,为缺血肢体再生一套侧支循环系统,使足部溃疡处重新获得血供,使感染得到控制、修复,从而解决糖尿病足缺血的根本问题,让患者免去截肢风险。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技术流!

  林岩手术团队经过精心准备,为陈老太实施了“胫骨横向骨搬移”手术。医生运用微创技术,在其右腿胫骨上切一块骨片,用支架固定。在持续缓慢的牵张力作用下,陈老太左腿的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皮肤等组织都得到再生。

  术后予常规抗感染、消肿、改善微循环、适当抬高患肢,以促进淋巴及血液回流,减轻水肿等护理。术后5天,伤口初步愈合,开始缓慢提拉支架,横向搬移胫骨骨片,搬移2周后维持3天,支架缓慢回压,回压2周后继续支具保护,等待胫骨固定。

  治疗1个月后就见到了效果:患者左侧足背肤温轻度升高,远端局部变黑红肿的范围不再扩大,肤色渐转红润,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复查血管造影见骨搬移处微血管网形成良好,足部微循环有明显改善。

  经过6个多月的康复与观察,陈老太告诉电话回访的医生,自己的糖尿病足坏死处长出新肉,创面基本愈合,最近借助攀扶还可以缓慢行走。

  “管住嘴、迈开腿”

  林岩提醒,糖尿病患者应高度重视“老烂腿”的发生,在早期积极干预治疗。此外,血管畅通是骨搬移术的基础和前提。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控制血糖,“管住嘴、迈开腿”重塑健康生活方式。

  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关节变形、足部皮肤颜色变深等情况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建议到综合性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坏疽、溃疡创面严重的患者可评估能否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提高糖尿病足愈合和保肢率。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

关注全程导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