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发病的机制与病理解剖

2012-08-24 16:42
摘要:
疟疾病人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感染疟原虫的种类密切相关。恶性疟原虫能侵犯任何年龄的红细胞……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

全程导医网 徐州传染频道: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时一般无症状。当成批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子及代谢产物时,它们作为致热原(pyrogens),可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引起临床上的寒战、高热、继之大汗的典型发作(paroxysm)症状。释放出来的裂殖子部分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而消灭,部分则侵入新的红细胞,并继续发育、繁殖,不断循环,因而导致周期性临床发作。患者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此时虽仍有小量疟原虫增殖,但可无疟疾发作的临床表现,成为带疟原虫者。

  徐州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梁艳丽介绍,疟疾病人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感染疟原虫的种类密切相关。恶性疟原虫能侵犯任何年龄的红细胞,可使20%以上的外周血红细胞受感染,相当于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6个红细胞受感染,血液中疟原虫密度很高。而且,其在红细胞内的繁殖周期较短,只有36~48小时,因此,贫血和其他临床表现都较严重。间日疟和卵形疟原虫常仅侵犯较年幼的红细胞,红细胞受感染率较低,在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受感染的红细胞常低于25000个。三日疟仅感染衰老的红细胞,在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受感染的红细胞常低于10000个,故贫血和其他临床表现都较轻。

  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时,可使受感染的红细胞体积增大成为球形,胞膜出现微孔,彼此较易黏附成团,并较易黏附于微血管内皮细胞上,引起微血管局部管腔变窄或堵塞,使相应部位的组织细胞发生缺血性缺氧而引起变性、坏死的病理改变。若此种病理改变发生于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则可引起相应的严重临床表现,如脑型疟疾(cerebralmalaria)。

  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inemicsyndrome),亦称为黑尿热(blackwaterfever)。此种情况也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如伯氨喹。

  徐州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梁艳丽说,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细胞中可有明显的疟色素沉着。细胞因子在疟疾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但已发现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恶性疟患者的血清中含量明显升高,并与脑型疟的发生和死亡相关。γ-干扰素对肝细胞内疟原虫的繁殖有抑制作用,但对红细胞内疟原虫的繁殖则没有抑制作用。

  疟原虫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并在自然界中持续传播,主要依靠其生活史中的2个特点。首先是在繁殖周期中产生大量的子代。红细胞内成熟的裂殖体含8~32个裂殖子;在孢子囊中可含有数千个子孢子。如此大量使其感染、繁殖的可能性明显增大。而且,不同阶段疟原虫抗原的多样性,也可能使其不易被宿主的免疫反应所清除。

  虽然疟疾是一种很古老的传染病,但在疟疾的发病机制中尚有未能很好解释的现象,如疟原虫在人红细胞中的繁殖为什么可从不同步变为同步?为什么在早期疟疾病例的红细胞中不能发现配子体?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内的发育、成熟受什么调控?这些问题有待作进一步研究才能阐明。

关注全程导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