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孙菊光谈中风病的中医预防养生

  全程导医网   专家访谈: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吃的东西越来越精,却也避免不了各种各样的疾病。尤其是到了中老年时期,身体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在中老年疾病中最常见的有便秘、有俗称“三高”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中风病等等。今天中医院神经内科孙菊光主任为我们讲解中风病的中医预防养生。

  首先孙菊光主任带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中风病。中风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主要分轻症和重症。 轻症: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 重症:意识不清、二便失禁等,(昏、瘫、喎、謇、麻)。那中风病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中风”发病迅速犹如秋风扫过,半身枯萎,所以古人也称为“偏枯”。该病起病迅速,来势凶猛,症见多端,与自然界“风”的特性一致,有起于顷刻之间,善行数变,变化多端,好侵袭人体头面、巅顶的特点。古代医学家把这种病类比而得名“中风病”。中风病的危害,主要概括为“四高、一多”。高患病率 (疾病谱第一、二位)、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并发症多。

  孙主任说,中风病的病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正衰积损:(先天因素)“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元气耗伤,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起携痰浊、瘀血上扰清窍,突发本病。《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聩,本皆内伤积颓败而然。” (年龄因素:以5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 )。(2)劳倦内伤:(后天因素)“阳气者,烦劳则张”。顿劳过度,易使阳气升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扰清窍脉络。因肝阳暴张,血气上涌骤然而中风者,病情多重。(3)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内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4)五志过极:情志失调,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行,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中风发病虽急,其形成与发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绝大多数中风患者在真正发病之前有长达若干月甚至几年的非健康“未病”状态。因此,按照中医养生,“治未病”(预防)理论,进行调制,可有效地阻断其进一步向疾病方向的转化。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预防)理论分为三个层次:一:未病先防 ; 二:既病防变 ; 三:病后防复发。中医的“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医学心脑血管病“三级预防” 不谋而合。

  一、未病先防

  中医认为疾病虽未发生,但如果邪气已内伏,机体的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是指防病于未然,强调养生预防疾病。中医养生(预防)的理论基础:整体观念,天人相应,阴阳平衡。中医养生预防中风病的方法:情志调摄养生、时间(四季等)养生、饮食养生、体质养生、运动养生,另外其他方面有针、灸、推拿、气功调摄养生。孙主任着重从调畅情志、四季养生、饮食调护三方面为我们讲解了怎样防病。

  (一)、调畅情志:情志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例:长期性格暴躁,精神紧张,“怒则气上”,可使血压波动升高; 例:“思则气结”,情绪抑郁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外邪易于侵犯,诱发中风。中医调畅情志的方法有:1、清静养神。《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养神之道贵在“静”。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生活中有许多活动,如阅读、绘画、书法、雕刻、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均能赏心悦目、怡情养性、陶冶情操、调神健身。2,调摄情志。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活中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不良的情绪,关键在于善于控制和调节。3、以情制情 。中医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如怒伤肝者,以悲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等。

  (二)、顺应四时 (四季养生)原则。四季气候变化对中风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推波助澜作用。冬季寒邪当令,寒邪袭人使气血运行不畅,易引发中风病;春季风木当令,肝木盛易生风邪,且春有余寒,也易发病。所以起居要顺应季节气候变化,避风寒,使邪不能入袭。四季养生原则: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冬令进补”。2、“春捂秋冻” 春天阴寒末尽,阳气渐生。故早春宜保暖,衣服不可顿减,以助阳气生发。秋天少着衣使身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强人体御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