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科普:作为一名儿童医院的医生,我常常遇到家长对孩子接受影像检查非常担忧和抵触,尤其担心X射线带来的危害。不少家长还会从网络等非专业渠道获取信息,进一步加深了恐惧。在日常工作中,家长常提出这样的疑问:
① “大夫,这个检查有辐射吗?”
② “大夫,这个检查的辐射是不是很大?”
③ “大夫,宝宝还小,这个检查能否不做了?
那么,辐射到底对健康有没有影响?接受医疗辐射会不会导致生病呢?我为大家简单解答这些疑惑。
我们俗称的“射线”,在医学上称为辐射。事实上,辐射无处不在:高空飞行、大理石建材、安检设备、甚至手机中都有辐射,这些属于自然界中的本底辐射。为了便于衡量辐射量,国际上采用希沃特(Sv)作为单位,医学影像中通常使用毫西弗(mSv),1 Sv = 1000 mSv。一个普通人正常生活一年所接受的本底辐射量约为2–3 mSv,研究表明,这对健康是没有影响的。

那么,X线检查的辐射量究竟有多少?是不是真的那么可怕呢?
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大致可排序为:X线摄影(拍片)< 透视、CT < 钡餐造影 < 介入手术、PET/CT。具体剂量会因患者年龄、检查方式和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的标准,每接受1西弗(即1000 mSv)的辐射,致癌概率会增加0.0165。以徐州市儿童医院的数据为例,小朋友拍摄一张胸片的平均有效剂量仅约为0.07 mSv。也就是说,拍一张胸片所接受的辐射量,仅相当于8天的大自然本底辐射。如此微小的剂量,其致癌风险极低,介于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之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CT检查剂量较高,但医生会严格遵循“辐射防护三原则”(正当化、最优化、剂量限值),特别是对儿童,会采用“低剂量”扫描方案,在获得必要诊断信息的同时,将辐射影响降至最低。
家长意识到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是正确的,但也无需过度恐慌。DR、CT等检查的辐射剂量远低于许多家长的想象。医疗辐射带来的风险极低,尤其是单次DR胸片检查,对宝宝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在医生专业判断下进行必要的影像检查,对明确诊断、保障孩子健康至关重要。
X光、CT、B超、核磁共振的“成像原理”大揭秘!
对于X光、CT、B超、核磁共振这些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很多人分不清楚。现在,用比喻的方法,告诉你这些检查如何发挥不同的作用。

X光:带阴影的镂空剪纸
想象一下,你拿着一只手电筒(X线源)去照射一张复杂的镂空剪纸(你的身体)。在剪纸的另一边,你会看到墙上(成像探测器)投下了一个有明暗阴影的图案。骨头部分因为镂空得少,透过的光少,影子颜色深;肌肉等软组织部分镂空多,透过的光多,影子颜色浅。这样,你就得到了一个内部结构的影像。X光最大缺点是受制于深浅组织的影像相互重叠和隐藏,有时需要多次多角度拍摄X光片。
CT:像把西瓜切片看
CT的检查原理是X光会分层穿过人体,之后通过电脑计算后二次成像,就像把一个西瓜切成片来看。优点是可以分层看,经计算后可以显示出更多的组织信息。
B超:像挑西瓜前敲一敲
B超的原理是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当声波遇到人体组织时会产生反射波,通过计算反射波成像。就像挑西瓜一样,边敲边看显示病灶情况。
核磁共振:摇一摇再看
核磁共振机使用较强大的磁场,使人体中所有水分子磁场的磁力线方向一致,这时磁共振机的磁场突然消失,身体中水分子的磁力线方向,突然恢复到原来随意排列的状态。反复多次施加磁场又突然消失,核磁共振机会得到充分的数据并运算后成像。
简单说就相当于用手摇一摇,让水分子振动起来,再平静下来,感受一下里面的振动。所以,核磁共振(MRI)也被戏说为是摇摇看的检查。
四种影像方式分别应用于何种检查?不同身体部位常用的检查手段也有很大不同。一张图告诉你,以后做检查就可以对号入座了:

CT检查和核磁共振哪一个更好呢?
很多家长带孩子来看病,需要做影像检查时,不管什么病主动要求做磁共振检查,怕X线检查有辐射,会使孩子受辐射伤害。还有的做完了CT检查,医生又给开了一个核磁共振检查,怀疑医生是故意给孩子多做检查,浪费钱!
孩子有病影像检查做什么检查好,是不是MR一定比CT强?想必有很多家长不是很明白,下面我们谈谈CT与MR(核磁共振)的区别。
01 CT
CT是X线束围绕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后经计算机重建生成图像。CT的优势在于检查速度快,对于不配合的儿童要求低,易于完成检查。单部位CT检查只需两到三分钟即可完成。因此对于一些危重、急症疾病(如脑外伤、脑出血、外伤骨折等),CT应作为首选检查。胸部、骨骼的检查应选用CT检查。
CT检查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利用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可以更直观的观察疾病,还可以为手术提供导航、3D打印技术,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CT在进行扫描检查时是会产生一定的电离辐射的,但一次扫描的剂量是在安全范围内的,产生伤害的几率微乎其微,家长不必因担心而拒绝检查。

02 MR(核磁共振)
MR(核磁共振)磁共振无电离辐射,拥有很高的组织分辨率,适于神经系统(脑、脊髓)、腹部(肝胆胰脾)、四肢关节软组织(半月板、韧带、肌肉病变、微小的骨折、骨肿瘤)、脊柱(椎间盘)、妇科肿瘤、头颈软组织等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血管疾病的显示有独特优势。MR水成像对于诊断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很大价值。但磁共振对胸部疾病及钙化病灶显示不佳。

MR成像时间较长,噪音较大,一个部位至少需要近十分钟的检查时间,对于孩子的配合度要求较高,很多患儿经常因恐惧造成检查失败。对于不配合的儿童应使用镇静后检查,所以儿童磁共振检查应选择专门的儿童医院。
总之,CT、MR检查不能说哪一种检查更好,两者各有利弊并可以互补。究竟采用CT还是磁共振检查,应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及当时的情况决定,只要能使病变完整的展现出来就是好的检查。

DR、CT、MRI遇上备孕期、孕期、哺乳期:一篇讲清所有顾虑
DR、CT、MRI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工具,在备孕、孕期及哺乳期这些特殊阶段该如何选择?本文将为您清晰解答,化解您的顾虑。
一、备孕期检查指南
备孕期间进行影像学检查是相对安全的,但需采取适当措施。
• DR/CT检查:均利用X射线成像,单次剂量低。检查时放射科会为您提供铅衣等防护设备,有效保护腹部及生殖区域。为求绝对安心,建议女性在检查后经历一次月经周期再怀孕,男性可等待3个月(完整精子更新周期)。
• MRI检查:利用磁场成像,无电离辐射,安全性高。无特殊禁忌可直接检查,无需等待即可备孕。
二、孕期检查原则与建议
首要原则是:必须告知医生您已怀孕! 所有检查都需由医生严格评估,确属必需时才进行。
• DR/CT检查:应尽量避免,但若为诊断危及生命的疾病(如肺栓塞、严重创伤),则获益远大于微小风险。检查时会对胎儿区域进行严格防护,诊断剂量的辐射风险极低。
• MRI检查:是更优的无辐射替代方案。建议避免在孕早期(前3个月)进行非紧急检查。严禁使用钆对比剂。
三、哺乳期检查的安全性
所有检查后均可正常哺乳,无需担忧。
• DR、CT及MRI平扫本身不会改变乳汁成分与质量,检查后即可亲喂。
• 即使使用了CT碘对比剂或MRI钆对比剂,其进入乳汁的量微乎其微,且婴儿吸收率极低。国际指南指出,使用造影剂后哺乳同样是安全的,无需暂停或泵出丢弃。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