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科普:盛夏酷暑,骄阳似火,却常伴连绵阴雨或闷热潮湿,天地间水汽蒸腾——正是“湿邪”最易侵犯人体的时节。
生活中的你,是不是经常感觉乏力倦怠,提不起精神?体重逐渐增加,减肥不见效果?皮肤油腻、大便粘腻?有这些表现,可能代表你身体内的“湿气”增多了。

湿邪潜伏 健康隐患多
中医理论认为,湿邪与脾胃功能联系紧密。在人体脏腑之中,脾胃能运化水湿。夏天因外湿侵袭与内湿丛生,成为诸多不适的根源。具体而言,夏季多雨潮湿,环境湿度高,湿邪易从皮肤乘虚而入,使人周身沉重、精神萎靡,如同被无形的包袱拖累。此外,贪恋冰镇冷饮、生冷瓜果,或饮食油腻,都会损伤脾胃阳气。脾胃作为人体运化水湿的核心枢纽,一旦功能受损,水液代谢失常,内湿随即滋生。因此,夏季健脾祛湿成为中医养生中关键的一环。
湿气困于体内的表现
01身体沉重,精神倦怠
湿性重浊,常令人头重如裹、四肢酸沉乏力,即便睡眠充足也难解疲乏。
02脾胃告急,消化受阻
湿邪最易困脾,导致腹胀、食欲缺乏、口中黏腻、大便溏稀不成形。
03皮肤困扰,反复难愈
湿性黏滞,易引发皮肤湿疹、瘙痒、水疱,或在关节处形成肿胀不适。
04舌苔厚腻,口中异味
晨起口中异味,观察舌象,若舌体胖大、边缘齿痕明显、舌苔白厚或黄腻,正是体内湿浊壅盛的重要信号。
夏季祛湿方法
夏季阳气外浮,人体腠理开泄,正是祛湿排浊的“黄金窗口期”。
01饮食有节,清淡为要
善用祛湿“膳食” 薏苡仁、赤小豆、白扁豆、冬瓜等是药食同源的佳品,具有健脾化湿利水之功效。一碗简单的薏米红豆粥,或一碗清爽的冬瓜薏米汤,都能成为餐桌上的祛湿良伴。远离“生湿之源” 冰镇饮料、过量生冷瓜果(如西瓜、甜瓜)、油腻肥甘及过甜食物,易助湿碍脾,应当节制。选用健脾化湿“妙品” 陈皮、藿香、佩兰、砂仁等芳香之品,可入膳或泡茶,有效振奋脾胃之气,化解湿浊。
02起居有常,防湿护体
远离潮湿环境 避免长时间身处地下室等湿重之地,阴雨天减少外出,及时更换汗湿衣物,保持身体干爽。空调适度,护好关键 使用空调切勿贪凉,尤其注意保护腹部、颈背、关节等部位,免受风寒湿邪侵袭。适度运动,微汗为佳 坚持八段锦、太极、散步或慢跑等和缓运动,达到微微汗出的效果,有助于宣发气机,畅通毛孔,促进湿气随汗而解。
03经络畅通,祛湿有道
常按健脾祛湿穴 足三里、丰隆、阴陵泉均是祛湿要穴,每日按揉几分钟,能有效健脾利湿。艾灸温阳,散寒除湿 在专业指导下,艾灸关元、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借助艾草的纯阳温热之力,温通经络,振奋脾阳,强力驱散寒湿之邪。
夏天是祛湿的黄金时期。让我们借助中医的智慧与方法,驱散体内湿气,使身心回归轻盈畅快。现在就行动起来,开启清爽健康的夏日生活吧!
专家介绍

周传礼
内分泌科一病区主任
垂体肾上腺性腺专业负责人
主任中医师 教授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内分泌分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中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徐州市中医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徐州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代谢性疾病(肥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胰岛素抵抗、骨质疏松等)、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垂体肾上腺性腺疾病、内分泌性高血压等。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结节、肥胖、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糖尿病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性早熟、矮身材、男/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痤疮、多汗、内分泌失调、亚健康状态等经验丰富。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三全天、周六上午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