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得好不好,还得它说了算——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全程导医网 健康知识科普:目前,我们通常通过检测空腹血糖(FPG)或进一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来进行糖尿病的诊断,从而及时发现糖尿病。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作为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更是诊断糖尿病的确诊试验。但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的老糖友们而言,血糖控制得好不好,还得它说了算——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血糖不能反映平均水平

  在健康状态下,机体的血糖水平由一套完善的机制所调节,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空腹血糖的水平一般处于3.9~6.1mmol/L;而在进食以后,食物被消化、吸收,可以导致血糖明显升高,但在用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也不应该超过7.8mmol/L。

  然而,当我们机体内的血糖自我调节机制出现问题时,比如,患上2型糖尿病以后,血糖的波动范围就会明显增大,用餐后2小时的血糖,可以超过11.1mmol/L,也就是可以比正常空腹时的血糖高出一倍多。在糖尿病的早期,机体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尚可,血糖的骤升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甚至诱发低血糖。这时候,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可以在三到十几毫摩尔每升的较大范围内波动,这就使得随机测量出的血糖值,并不能很全面地反映出血糖在体内升高的平均水平。

图片

  糖化血红蛋白究竟是啥?

  我们机体的血液中富含红细胞,而红细胞当中的主要成分就是帮助运输氧分的血红蛋白。血糖是可以直接与血红蛋白进行糖化反应的,这种反应不可逆,会在血红蛋白上留下“印记”,使其变为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的平均水平越高,被糖化的血红蛋白占比就越大,所以,糖化血红蛋白的单位是百分比(%)。只有当红细胞走完其120天左右的平均“寿命”以后,这种“印记”才会被清除。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间接地反映机体在过去2~3个月左右的血糖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其实也并不是只有一种,其中HbA1c这种糖化血红蛋白占比约70%,并且结构稳定。因此,我们一般以检测HbA1c的水平为准,正常值范围应该在4%~6%。

  其实,不论是在糖尿病的诊断还是治疗当中,HbA1c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家要弄清楚的健康检查指标。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在其诊疗标准当中提出,可以将HbA1c≥6.5%,设定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目前,我国在临床上已将HbA1c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换言之,不论我们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口服药物还是注射药物,来治疗糖尿病,到底治疗起效没有,血糖是不是被控制住了,应该由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高低来衡量。只有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低于我们设定的治疗达标值,才能够算是治疗有效!

 

  糖化血红蛋白多少才达标?

  下面,糖友们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多少算达标?自己的血糖究竟控制得好不好?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上的达标值都是一样的。这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的病情状况来设定不同的达标值,从而来判断你的血糖究竟控制得好不好。总体遵守年龄越小、病程越短、预期寿命越长、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越少,以及心血管疾病相关风险越低的糖尿病患者控制要求越严格的原则。

图片

  成年人(<60岁)

  对于年轻的、病程较短,且尚未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患者,可以更严格地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进一步控制到6.5%以内;对于不存在心血管疾病病史或心血管疾病极高危风险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推荐大部分人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控制在7.0%以内;而对于存在心血管疾病病史,或心血管疾病极高危风险,糖尿病病程较长的这部分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达标值可以适度放宽至8.0%以内。

图片

  老年人(≥60岁)

  对于总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建议控制在7.5%以内;对于总体健康状况中度受损的老年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建议控制在8.0%以内;而对于总体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患者,则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8.5%以内。

图片

  最后,说一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次数。糖友们在治疗之初一般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即可,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1次。(来源:江苏疾控)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