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信息:8月30日上午,徐州市中医院最后一批住院患者在医院的妥善安排下,转运至新院,顺利入住新病房。
这场跨越新旧院区的接力,是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真实写照,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却藏着至始至终步步为营的谨慎,与无数个“把患者放在心上”的细节。

转运工作从29日下午一点半正式开始,采用了国际通用的“五色分类法”,把所有住院患者按照病情和风险分成五类,按照病情程度分路径进行转运。
老院区的楼下,十一辆救护车整齐列队待命,六楼的ICU病房里医护们正在做着转运前最后的准备工作,这里都是“红色等级”的急危重症病患。走廊里没有了往日的嘈杂,透着一种“有序的忙碌”。
“张大爷,咱再测一次血氧,马上就出发,新病房可亮堂了。”护士们轻声安抚着,手上利落地换上便携式呼吸机。十来位医护围在03号病床前,用床单把患者轻柔地包起来,护好手脚。大家观察着病床前生命体征监护仪上的数据,仪器不时发出规律的“滴滴”声,这是等待的过程。
“很平稳,大家合力抬,一二三起!”一声号令,一个用力,患者瞬间被平移到担架床上。
楼下,救护车依序停到门口,张开后备箱等待它的患者。车辆没有标号信息,负责总调度的护士长只是看了一眼车牌便了然:“2号车,转运ICU的03床患者!03床!患者姓名?核对无误!上车!”

这次转运的统筹方案里,不少细节带着“军事化”的严谨——
“专人专梯”的标识贴在电梯口,
每部电梯外都有1名工作人员接应,
救护车每10分钟一班,
每辆车安排一位医生两位护士全程为患者监护,
绿色通道让转运畅通无阻,
就连入住新院以后的病床号都预先规划好。
在新院病房楼里,已经是一派井然。五层的心脏重症监护病房中,王奶奶(化名)从担架床上被抬上新病床,她精神头不错,护士们应她的要求把床摇到舒适的角度,还为她换上崭新的被子。

“好,一切都好,来到新院,连被子都是新的。”
“路上啊,好得很!那有什么不放心的,大夫和护士一路照顾着,我得谢谢他们!我一直在中医院看的,医术一直都放心。”
谈起这次转运,另一床的患者家属郑静静为中医院的效率点了个赞:“很顺利,比我想象的还要高效!”
郑静静的爷爷上周紧急住院:“入院时大夫提前和我们沟通了,说计划周五要搬到新院,届时会转运患者,问我们能不能接受。从几点收拾东西,到家属在哪等候,连新院区的停车路线都讲得清清楚楚。”

从预案制定到反复演练,从多部门协同到每一个床旁细节,这场转运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无数个“稳一点”的坚持。“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所有在院病人安全、平稳、高效地转运到新院区。”此次转运工作的总指挥说,“我相信,这既是对生命敬畏的具象化实践,更是医疗体系综合能力的集中检阅。”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