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烧伤后并发消化系统疾病

2011-04-08 15:26
摘要: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

    一、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或消化功能紊乱,在小儿烧伤中比较常见,发生率大约为20%±。大多发生于婴幼儿。

  1、发病原因

  ⑴内因: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液酸度较低,抗感染能力低;由于各种消化酶分泌少,活性低,因而对食物的耐受性差。另外,小儿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再则,小儿神经发育不成熟,对胃肠道的调节功能亦较差,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小儿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较成人低(尤以IgM及IgA为甚);胃肠道分泌型IgA亦较低,防御感染的能力较差。

  ⑵外因:①烧伤以后,创面液体大量渗出,血容量下降,机体神经、分泌系统兴奋,重新调整全身合器官供血量,使胃肠道血供减少,影响正常消化功能。另外,烧烫伤发生后,局部剧痛及精神上的打击也影响着胃肠消化功能。②饮食因素。小儿烧伤后,往往食欲及消化功能减退,尤其是婴儿,常需改用人工喂养,一时多不能习惯。天有时为了适应烧伤后大量消化功能减退,于给小儿增加营养,致造成喂食过多、食物配制不当或时间安排过紧等,以致胃肠负担过重,影响消化和吸收,因而引起腹泻和(或)呕吐。③肠外感染。肠外感染中较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的是败血症、严重创面感染及严重毒血症。其次是并发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等。这主是要由于毒素影响人体的调节机能,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胃肠运动机能失调所致。④肠内感染。与一般肠道感染一样,主要由于食物、食具不洁及抵抗力下降所致。但在小儿烧伤的特点是有时致病菌系由创面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所致;有时则是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后所致的菌群失调引起。⑤其它因素如药物影响、代谢障碍等均可引起消化不良。

  2、临床表现

  轻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大便为“蛋花样”或稀糊便,酸臭味,有少量粘液,但无脓血。镜检有大量脂肪球、不消化食物残渣和少许血细胞。重者大便也增至数十次,呈水样便。呕吐频繁或出现肠麻痹,并可伴有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症等一系列水与电解质平衡的系乱。由于肠内毒素的吸收,小儿常呈现中毒症状,如精神萎磨、嗜睡或躁动不安,甚至惊厥、昏迷。

  3、防治

  ⑴重点在于预防。采取积极控制创面感染,及早消灭创面的方法,预防败血症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应将小儿的喂养作为烧伤后一项重点治疗护理工作,有专人高剂。除注意饮食卫生外,在小儿胃肠道能承担的情况下,逐步地并最大限度地增加小儿饮食量。

  ⑵细致分析发病原因,并进行处理。如属于肠道感染,应给予敏感抗生素;如是菌群失调症,则应调整抗菌素;如系喂养不当,应予纠正等。

  ⑶合理调节饮食: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消化功能失调,均应注意饮食的调节。①轻度者:适当减少饮食量,并选择易消化的食物。牛奶可稀释成1∶1或1∶2。并密切观察大便性质,如消化情况有所改善,可逐渐增加饮食是量或牛乳浓度。如未见改善,应考虑短期禁食并输液。②重度者:应禁食,并进行静脉输液,一般12~24小时。然后依情况先从流汁开始,逐渐增加饮食量。如系婴儿可先给米汤和稀释的牛奶,牛奶量应比正常量少1/2~2%。每4~6小时一次,不足的水分在两次之间补充。牛奶以脱脂牛奶为佳,加糖1%~2%。待病情改善后,渐渐增加饮食量,切忌猛增。如情况不能改善,需要禁食时间较长时,可考虑采用静脉高价营养注射以被补充之。

  ⑷抗生素治疗:非侵袭性细菌所致的急救肠炎多为自限性疾病,尤其是轻症,仅用支持疗法常可痊愈。一般认为适当应用抗生素可使腹泻量减少,缩短大便排菌时间。侵袭性肠炎一般均需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性肠炎缺乏特效疗法,以饮食疗法和支持疗法为主,不需要应用抗生素。

  ⑸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纠正。根据病儿脱水的程度、性质、选择补液的种类和张力,调整好扩容阶段、补充累积损失为主阶段和维持补液阶段的输液速度。并注意纠正酸中毒,合理补充钾、钙、镁。

  ⑹除能肯定系非肠道感染或饮食失调所致的轻度腹泻,可考虑应用小量止泻剂,如复方樟脑酊、氢氧化铝等收敛剂。其它情况忌用。

  ⑺可应用调脾胃、清理湿热的药物治疗,也可采用针刺疗法或针法与炙法合用。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

 

 

关注全程导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