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中心医院肛肠科主治医师杨勇:科学管理,解决排便困扰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指南:在肛肠科门诊,经常会遇到患者咨询如何解决排便困扰的问题,在这里为大家答疑解惑。

  1、正常排便机制是什么

  正常排便需要胃肠内容物(必须含有一定量膳食纤维)以正常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完整的排便反射刺激外周神经兴奋,将冲动传至肠神经丛、脊髓、大脑皮层,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射和与排便有关的肌肉活动,排便时盆底肌群协调收缩,完成排便。排便生理过程是人体中一系列复杂而协调的生理反射活动,需要有完整的肛门直肠神经结构、肛门括约肌群、排便反射的反射弧和中枢的协调控制能力,缺一不可。

  2、科学管理 让排便更轻松

  管住嘴,要合理膳食多饮水。

  日常饮食方面,推荐多吃一些养阴润燥又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特别是摄入可溶性纤维,如梨、苹果、石榴、西梅、莲藕等,这些食物在生津润燥的同时,又可以软化大便,促进肠道蠕动,使得大便更加通畅。

  迈开腿,进行规律运动助排便。

  规律的体育运动可缩短肠道传输时间,尤其是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车等对改善排便有效。一般推荐便秘者的运动量为30~60 分钟/天,至少2次/周。适当增加运动量可能对日常运动较少或老年便秘患者更有效。

  分时间,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晨起的起立反射可促进结肠运动,有助于产生便意。大部分人群的排便行为在早晨和餐后,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时间段结肠蠕动活跃。通过借助结肠活动规律,建议在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有利于粪便的排出。由于工作原因,部分上班族晚上餐后也是结肠蠕动活跃的一个节点,可作为合适的排便时间。

  最省力,找到正确的排便姿势。

  正常排便包括下述三个过程之间的协调:

  (1)通过自发性阶段性直肠收缩(非自主)和腹肌收缩(自主)增加直肠内压力;

  (2)肛管松弛(内括约肌的无意识松弛和外括约肌自主松弛);

  (3)放松盆底(主要指耻骨直肠肌松弛),肛管直肠角变大,肛管放松,大便顺利排出。

  研究显示,排便的姿势以蹲姿最接近生理性。有研究对比三种排便姿势(坐姿,坐在低脚椅上,蹲姿),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两种姿势,蹲姿排便时间最短且最省力,这可能与蹲姿更容易使腹压增加和肛管直肠角变大相关。

  如果是坐姿,可通过在脚下垫适当高度的踏脚凳并向前倾,使腹部接触大腿,约成35°夹角,也可以实现非生理性肛管直肠角变大。因此,鼓励大家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在坐姿时加踏脚凳,利于大便排出。

  本文作者

图片

  杨勇

  肛肠科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

  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全国著名丁氏痔科丁义江教授。曾于南京市中医院(全国中医肛肠诊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进修学习。现任盆底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便秘学会理事、淮海结直肠肿瘤防治专委会秘书。

  专业特长:混合痔、肛瘘、肛周脓肿、肛裂、直肠脱垂、骶尾部藏毛窦、便秘、结直肠肿瘤等肛肠常见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环状混合痔、复杂性肛瘘、盆底损伤性疾病、超低位直肠癌精准保肛的手术治疗。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