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感觉“胃部不适”查不出究竟 徐州东方医院:原是患上躯体化障碍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一位中年女士,感觉身体不适后到医院就医。为了搞清楚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她辗转于多家医院的多个科室,甚至曾经有一次在一天内挂了5个科室的门诊。

  在东方人民医院心理科,该女士被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也就是说身体没问题,而是出现了心理障碍。

  心理科主任魏贤玉表示,出现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还是不少的,而且往往都有多次就医但效果不佳的经历,值得注意。

  总感觉“胃部不适”,她辗转求医查不出原因

  这是一位50岁左右的女士,自称是单位的业务骨干。

  据该女士讲述,她因为工作繁忙,平时生活作息不规律。几年前,她出现胃部不适、酸痛、不想吃饭、有时饱胀难受的症状,在当地医院查胃镜,显示有浅表性胃炎。但吃了健胃药治疗效果不佳,为此她心烦急躁,常常疑病。

  更严重的后果是,从那以后,她时常出现后背酸痛,四肢麻木,腹胀且游走不定,“今天这儿不舒服,明天那儿不得劲”,为此焦虑失眠,疑病更重。

  为了搞清楚自己的病因,她反复就诊于多家医院,有时候甚至一天就挂了5个科室门诊。虽然反复检查,结果依然未见异常,这让她更加不安,身体稍有不适就特别紧张。

  在东方人民医院心理科,经过检查并结合病史,该女士被诊断为躯体化障碍。在心理科住院以后,她接受了药物、心理治疗,4周后病愈出院。

  综合医院对躯体形式障碍识别率低 易被误诊误治

  “像这位女士的病在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都不少见,常常反复就诊于综合医院各科。隔行如隔山,综合医院对这种疾病识别率低,时常造成延误诊断和治疗。”魏贤玉主任说。

  据介绍,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其痛苦与优势观念。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有关,但病人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甚至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时也同样如此。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了解症状的起因,都很困难。病人常有一定程度寻求注意(表演性)的行为,并相信其疾病是躯体性的,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若病人不能说服医生接受这一点,便会愤愤不平,此时更易伴有寻求注意的行为。

  本障碍男女均有,女性中发病率较高,潜意识中患者以躯体症状获取注意和照料,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魏贤玉主任表示,正因为躯体形式障碍症状多样、多变、持久、反复发作,病程慢性化,反复就诊,不仅浪费医疗资源,患者痛苦,家庭经济负担重,更容易被非心理科医生误诊。目前内科门诊病人中40%以上的患者躯体主诉查无实据,外科只有60%的病人查到实质性病变,所以躯体形式障碍是最易被误诊的疾病。

  为何会出现躯体化障碍

  人为什么会出现躯体化障碍?魏贤玉主任介绍说,躯体形式障碍确切病因尚不明,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出现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往往拙于探究自己内在心理,因此常坚持某种躯体性病因。通常认为下列因素有一定影响:

  (1)人格基础:孤僻、内向,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身体变动十分关注,具有自恋倾向的人格特征,可成为躯体形式障碍或疑病症发病的人格基础。具有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性格内向的人,在患躯体疾病时易出现短暂性疑病症。

  (2)社会心理因素:错误的传统观念,如对手淫危害的夸张或不良的医源性影响都可促成疑病观念。

  (3)躯体因素:处于青春期或更年期的人,较易出现植物神经不稳定的病状,如心慌、潮热等。对这类生理现象过分敏感、关注,甚至曲解,可以促成疑病观念。

  (4)心理因素:有人认为疑病症起源于直觉和认知异常。病人常夸大正常的感觉,对思想、情绪引起的躯体症状作出不当解释,导致疑病观念。

  (5)卫生常识了解不够,对一些疾病过于恐惧如癌症、艾滋病等,有人听说身边有人因患癌症等病突然死去,传说有什么不适,就与自己对照,认为自己有这种病而紧张。

  综合治疗效果明显

  魏贤玉主任介绍说,躯体形式障碍治疗相对较困难,呈慢性化趋势,目前在心理科采取综合治疗,疗效明显,大多患者获得良好疗效,常用治疗方法有:

  (1)心理治疗:

  ①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病人解释、指导、疏通,令其了解疾病症状有关的知识,对于缓解情绪症状、增强治疗信心有效。

  ②领悟治疗:帮助病人探究并领悟症状背后的内在心理冲突,对于症状的彻底缓解有效。

  ③认知治疗:对于疑病观念明显且有疑病性格的病人,予以认识矫正治疗,有远期疗效。

  ④森田疗法:使病人了解症状实质并非严重,采取接纳和忍受症状的态度,继续工作、学习和顺其自然地生活,有助缓解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⑤生物反馈及其他全身放松治疗技巧,均可帮助病人全身放松,控制焦虑、疼痛等。

  (2)药物治疗:

  病人对健康要求高,对躯体反应敏感,宜选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且以小剂量治疗为宜。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予适量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往往用一种抗焦虑药小剂量治疗有效。另外,针对躯体症状表现可予对症处理,如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剂,在医生指导下用。

  (3)其他:如频谱治疗、按摩治疗、理疗等,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

  本期专家

  魏贤玉,东方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兼医学心理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精神医学分会委员、徐州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徐州市精神医学会常务委员,徐州市劳动与工伤鉴定专家库成员,徐州市健康教育专家库成员。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徐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淮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江苏省首届“医德之星”,徐州市百名医德医风标兵、徐州市人民满意医务人员、徐州市优秀班组长、徐州市服务标兵、徐州市“医术精、医风正、医德好”标兵个人,多次评为优秀精神卫生工作者、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省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五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专长:神经症、睡眠障碍的治疗;擅长: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