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艾滋病疫情呈现4大特点 重点加强4项防治措施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指南:(通讯员 谈建荣 张洪永 纵巍)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写在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

  即将到来的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旨在说明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人人都享有健康权利,艾滋病感染者同样享有获得健康服务的权利。

  全市疫情呈现4大特点 重点加强4项艾滋病防治

  自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获悉,今年1-10月报告现住址为徐州市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AIDS/HIV)264例,较去年同期(215例)增长22.79%。根据《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按照审核日期定时统计,截至2017年10月底,累计报告现住址为徐州市HIV/AIDS 1797例,其中存活1442例(其中艾滋病病人598例,感染者844例),终审死亡355例。

  全市疫情具有以下流行特点:

  一是疫情总体上仍处于低流行状态,个别人群感染率较高。2017年徐州市性病艾滋病哨点监测,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感染率为7.75%。

  二是艾滋病流行波及范围广,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

  三是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2017年1-10月份报告病例中,性接触传播占96.97%,其中男男同性传播病例占46.59%,异性传播病例占50.38%。

  四是新报告病例各年龄组人群中,20-29岁年龄组感染人数最多占25.38%;其次为50岁以上年龄组占24.62%;40-49岁年龄组占22.73%。各职业人群中,前三位的为农民、无业人员及服务行业人员,分别占42.80%、19.70%、17.42%。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比为8.1:1。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管理:

  1、加强防治知识宣传。定期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同时做好社会公众及重点人群的宣传,切实做到艾滋病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工地、进场所。充分利用媒体,通过相关节目、专栏等形式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营造反对社会歧视的良好社会氛围。2017年1-10月份,进入大中型工地健康宣教75次,入户宣教343余万户,发放宣传材料369余万份,大中小学校宣传132所,宣传覆盖学生群体4万余人次,墙体广告2万余篇幅,覆盖行政村5662个。

  2、加强全市艾滋病实验室网络建设,提供高质量检测服务。徐州市共建有艾滋病检测实验室276家,其中确认实验室1家、筛查实验室81家、艾滋病检测点196家,这些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分布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医疗机构、妇幼机构、市血液中心,覆盖城乡。农村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艾滋病检测点。2017年1-10月份,全市共报告完成艾滋病抗体检测1363836人次。

  3、加强高危人群监测,开展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免费检测。2017年4-7月开展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梅毒、丙肝免费检测活动。共检测400人,艾滋病抗体阳性率、梅毒感染率、丙肝阳性感染率分别为7.75%、7.25%、0.00%。

  4、加强艾滋病病人的治疗管理。根据“四免一关怀”艾滋病防治策略,对报告的每一名AIDS/HIV定期随访,免费检测CD4细胞。2017年1-10月已完成CD4免费检测1079人次,完成病毒载量免费检测600人。对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的AIDS/HIV病例,及时纳入抗病毒治疗。至2017年10月底,全市1258人正在接受治疗,在治人数占同期存活AIDS/HIV的87.91%。2017年1-10月,新接受治疗267人。

  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者人数屡增 警惕艾滋病向校园渗透

  根据数据表明,近年来各省市大学生中艾滋病感染者均有所增加,作为象牙之塔的天之骄子为何频繁“中招”?市传染病医院艾滋病治疗专家、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张凤池教授,详谈如何警惕艾滋病向校园渗透。

  张凤池教授开诚布公地说,从现有数据显示,大学生感染者的传播途径基本以性传播为主,有资料显示,青年人群性传播比例由2008年的55.3%增加到2014年的94.5%,其中男性同性性传播的比例由2008年13.2%上升到54.7%,而青年学生当中男性同性性传播的比例由2008年的58.5%上升到2014年的81.6%。

  那么,怎样避免大学生群体成为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呢?他建议,大中专院校应该从以下几项工作着手:

  第一,要加强预防艾滋病的教育工作,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同时要充分重视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和新媒体的作用,提高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自我防护意识。第二,相关医疗、教育部门协调调整优化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布局,提高服务的可及性,方便有高危行为的人群主动接受咨询检测。第三,要动员社会各个方面和学生家长关注这个问题,积极应对,做好宣传教育,真正从源头上做好艾滋病防控工作。学校、老师应该将眼光放长远点,正视疫情问题,这样才有利于预防,而不是避之唯恐不及、视同洪水猛兽。改变目前艾滋病的宣传主要倚靠学生团体自愿发起的现状,学校管理层面也应主动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张凤池也重点谈到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应引起各有关部门重视。大学生是一个很活跃的群体,年轻、冲动,应该正视他们正常的性需求。性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建议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最晚要在青春期以前完成。同时性教育不能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是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学校社团、学生刊物、志愿者组织等现有资源,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在校大学生的防艾知识及疫情数据的知晓率。另外,应该在学校开展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传承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性道德教育,知礼、知耻、节义、敬畏生命、敬畏自然。重视传统文化,遵循伦理道德,是向“零感染”迈进的唯一途径。

  谈“艾”色变的背后 艾滋病究竟能否治愈?

  艾滋病病毒(HIV)的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凡是容易引起HIV传播的行为都属于高危行为,包括无保护的性行为(同性和异性)、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来路不明血制品、职业暴露和母婴传播。特别要指出的是,与艾滋病患者日常的生活接触,如公用办公用品、桌椅板凳、餐具、毛巾、被褥、马桶均不会传播艾滋病。

  高危行为和HIV传播存在着一定的概率,例如,一次没有保护的性行为,如果对方是HIV阳性,其感染的几率为0.1%-1%;如果输注了被HIV污染的血液,一次感染的几率是90%-100%。如果确实发生了高危行为,还有“后悔药”吗?有的!这是一般用来治疗艾滋病感染者的药物,但是对于高危行为者也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的,专业术语叫“暴露后预防用药”,预防用药越早越好,一般人为超过72小时就没有保护作用了。但专家提醒,这种预防用药的保护作用也不是百分之百,所以还是要注意避免发生高危行为,尽量避免吃“后悔药”。

  艾滋病分为三个期,感染HIV后,不会马上发展为艾滋病。HIV感染的第一阶段是急性期,时间和窗口期差不多,大概2-3周,这个时期可以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发热、头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接下来的一个阶段就是无症状期,一般2-8年,快的2年就发病,慢的有十多年不发病的,这个时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像正常人一样;第三个阶段是艾滋病期,这是HIV不断在体内复制、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果,由于免疫力进行性下降,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感染和肿瘤,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如果不积极干预治疗,很快就会死亡。所以,HIV感染并不代表就是艾滋病,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目前,减缓HIV感染进程的方法就是抗病毒治疗,就是俗话说的“鸡尾酒疗法”。尽早服用抗病毒药,可以控制疾病进程,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虽然目前的药物仍不能根除HIV感染,但可以保持患者处于长期不发病状态,基本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寿命。

  对于一个疾病的治愈,从临床上讲,是这个疾病的病毒从体内完全被清除,但从目前的医疗技术上讲,艾滋病的治愈还是一个难题。其原因是HIV进入体内后会“藏”起来,摒弃在他们的藏身之处形成一个病毒储存库,比如潜伏在大脑、骨髓细胞、睾丸、肠道淋巴细胞里,而目前所使用的抗病毒药物无法清除病毒库里的病毒,所以艾滋病依靠目前的手段是难以治愈的,只有坚持规律服药控制病情的进展。

  徐州健康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