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医附院消化内科:进无止“镜” 创新实干踏征程

  全程导医网 重点专科:这里技术领先,长期承担消化系统疑难、危急重症的救治任务,综合诊治能力居淮海经济区及苏北地区前列;这里设备先进,设立的消化内科门诊、消化内科病房、消化内镜中心、胃肠功能检查室及消化病研究中心,满足了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这里人才集聚,医护技人员共106人,其中医师高级职称17人,教授、副教授5人,博士9人,硕士30人。

  这里就是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自1978年建科伊始,该科不断吸纳传统医学理论精华,时刻把握现代医学先端技术,在继承与发展、提高与创新的过程中,历练成为了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苏北地区仅有的消化内科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

  01传承使命 弘扬精神

  1978年,筹建成立消化专业组,引进纤维胃镜;1980年,成立消化科,设病床20张;2004年,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消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授权点。

  “科室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老一辈专家的辛勤打拼、无私奉献。”徐医附院消化内科带头人费素娟教授表示,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强,徐医附院消化内科几代人励精图治、推陈出新、默默耕耘,把老一辈专家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传承至今。

  近年来,徐医附院消化内科更是保持冲刺状态,多措并举、精准发力。2008年,成立消化内镜中心;2016年,成立徐医附院东院消化科和消化病研究中心;2021年,消化病研究中心获批徐州市重点实验室,消化内镜中心获批徐州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

  在软硬件升级、亚专科发展、医教研并进等方面,徐医附院消化科不断发力,最终“破茧成蝶”。目前,年门诊量达11万余人次,内镜诊疗量达8万余人次,消化内镜中心拥有最先进的高清电子胃镜、结肠镜、放大胃镜、超细胃镜、超声内镜、十二指肠镜以及小肠镜等,综合诊治能力居淮海经济区及苏北地区前列。

  “全科医务人员将进一步传承老一辈专家精神,立足根本、钻研技术、提高服务,带动科研、教学、临床全面提升,推动徐医附院消化内科发展再上新台阶。”费素娟教授说。





  02敢破常规 敢闯新路

  敢破常规、敢闯新路,以创新寻求突破、以实干谋求发展,是徐医附院消化内科锻造的核心竞争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根”与“魂”。

  ERCP是胆总管结石、胆道梗阻等疾病的内镜微创诊疗技术,免去了外科手术创伤、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但因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很长一段时间,ERCP技术在徐州乃至苏北地区无人开展。2005年,朱祖安主任勇挑重任外出进修学习,独立开展ERCP技术,填补了这项技术空白。

  ESD技术是针对消化道早癌、黏膜下肿瘤等疾病的内镜下微创治疗,对于早期消化道早癌患者的切除治愈率高达99%以上。吴克俭主任在徐医附院率先开展ESD技术,目前已是省内知名专家,同时为科室培养了多名ESD技术人才。

  近年来,小肠疾病逐渐引起重视,小肠镜技术也快速发展,为了填补这项技术空白,2021年,王鑫主任外出学习小肠镜技术,仅用短短一年时间就让徐医附院消化内科的小肠镜技术快速起步并飞速进步,操作成功率、诊疗数量均处于地区领先。

  此外,超声内镜穿刺、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组织胶、硬化剂等技术的开展,都离不开徐医附院消化内科人勇做技术发展开拓者的努力。在他们看来,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和革新技术,方能践行健康卫士职责,还患者一个消化功能正常运转的健康躯体。

  03互相促进 齐头并进

  在医疗质量和品质飞速提升的背后,是近年来徐医附院消化内科管理建设的不断完善。

  徐医附院消化内科每年的年终总结显示:门诊量、出入院病人量、内镜诊疗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于是,科室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在保证急危重症患者收治的基础上,同时常规开展日间手术加快周转,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日,使床位利用率大大提升。

  “一名优秀的消化内科医生不仅临床能力要强,还必须具备科研思维,科研和临床二者互相促进,才能推动学科不断向前发展。”消化内科副主任李莉说。

  对此,徐医附院消化内科坚定科研方向,重点坚持在消化道肿瘤、急性胃肠损伤、重症急性胰腺炎、免疫治疗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先后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

  近五年来,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获科技成果奖5项,其中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项,江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淮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1人次,徐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徐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1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李莉主任表示,下一步,徐医附院消化内科将以引进上海长海医院消化科李兆申院士临床专家团队为契机,按照医院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要求,用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人民的消化系统健康保驾护航。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