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科普: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疑问:“得了糖尿病,医生为什么总是强调控制体重?”
“网上那些减肥方法,难道都是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吗?”
其实,这种印象并非空穴来风。在我国,超过九成的糖尿病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T2DM)[1],而体重管理对于这类患者而言,绝非小事。

为什么体重控制对2型糖友尤其重要?
最新研究显示:在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中,超重、肥胖及中心型肥胖的患病率分别达到43.8%、11.8%和65.8%[2];而基于3B(全国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聚焦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与血脂水平)数据库的分析指出,T2DM人群中超重与肥胖合计已高达58.3%[3]。这一叠加效应意味着,当2型糖尿病与肥胖“并肩作战”时,血糖控制的难度陡增,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亦随之骤升[4]。
那么糖友怎么打赢这场“战争”呢?
答案在于“体重管理”。
研究证实,对于肥胖T2DM患者,只需减轻5%–15%的体重,就能带来以下变化:

那么,是否所有的T2DM人群都需要减重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个体身体状况不同,超重、偏瘦、肌肉不足等不同人群需制定相应体重管理策略。
一、超重或肥胖糖友的体重管理
针对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可采用“适当减重”策略进行体重管理。
1.饮食:减重需制造“热量缺口”,每天减少500–750 kcal摄入,根据起始体重调整。最常见的3种膳食模式为:

2.运动:
(1)有氧“起步+维稳”
起步期: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天30分钟,速度5–6km/h。
维稳期:每周200–300分钟,持续燃脂。
(2)力量“加餐”
每周2–3天(隔天)进行15–20分钟抗阻训练,包括深蹲、硬拉、卧推等复合动作,每组8–12次,保肌量、提代谢。

3.改变行为习惯
改掉“随手多吃、随时久坐”的习惯。把“久坐”换成“零碎动起来”——能站不坐、能走不躺,让日常休闲也变成消耗热量的好时机。

二、体形消瘦糖友的体重管理
研究表明,T2DM人群中一年内体重下降≥3%者占24.7%,其中约4.6%的患者BMI降至<18.5kg/m²,进入“低体重”区间[5]。为什么糖友的体重会下降呢?原因有以下几点[3,6,7]:
①T2DM的糖代谢与胰岛素功能障碍:胰岛素不足→葡萄糖利用受阻→机体分解脂肪与肌肉供能;
②高血糖致渗透性利尿,丢失葡萄糖、水分和电解质;
③血糖波动引发恶心、味觉异常或胃轻瘫,减少摄食量;
④常用降糖药(二甲双胍、GLP-1RA、SGLT-2i)有减重效应,促使体重下降;
⑤合并其他消耗性疾病(如甲亢、肿瘤或感染),加剧体重丢失。

糖友若消瘦至低体重,会面临骨密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免疫力减弱、感染风险上升及终末期肾病风险升高等问题。针对此类糖友,可采取“合理增体重”的体重管理策略。
1.饮食:每天增加5%–10%摄入,多吃优质蛋白(如鸡蛋、鱼、牛奶)。血糖稳定后,逐步加量。注意补钙、维生素D和微量元素。
2.运动:选择低强度运动,如饭后散步20分钟、瑜伽或太极,保肌且不耗热量。
3.药物:减少或停用“掉秤”药物,换用对体重影响小的药物,稳定血糖并助力体重回升。
4.合并慢性疾病:如果体重下降源于其他慢性病,先治原发病,解决相关因素,体重才可能回升。

三、肌肉不足糖友的体重管理
还有一类特殊人群,他们体重秤数字不低,却“外肥内虚”——肌肉少、脂肪多,医学上叫“肌少性肥胖”[8]。中老年糖友最常见,年轻糖友若生活方式不佳也可能出现。他们往往同时存在肌肉减少、脂肪过多、代谢异常等问题,比单纯肥胖危害更大,容易出现:控糖难、胰岛素抵抗加重;心脑血管疾病、骨折、失能等风险升高。

对于这类人群,应采用“增肌”的体重管理方法。建议减重目标为初始体重的5%~8%,避免快速减重,以防进一步丢失肌肉量。
1.饮食:增加蛋白质摄入,科学配比并监测。优先补充必需氨基酸稳固肌肉蛋白合成,再补充β-羟甲基丁酸、维生素D、肌酸与ω-3脂肪酸等,提升蛋白质合成效率,增加肌肉质量。
2.运动:以抗阻训练为主,搭配适量有氧运动,综合提升肌肉保留与代谢效果。
3.药物:选用降糖药时,警惕“肌耗”风险,避免药物导致肌肉流失。

体重管理不是“一刀切”的减重口号,而是一场为每位糖友量身定制的“终身健康工程”。
体重秤上的数字只是“提示音”,真正的目标是血糖平稳、肌肉有力、生活有质量。今天,就让我们从科学管理体重出发,为健康按下守护键!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