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科普:对于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而言,游泳就像一把双刃剑。水的浮力和阻力有助于锻炼心肺功能,但运动强度和水温变化也可能诱发风险。掌握科学的游泳方法,才能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保障自身健康。
游泳前:专业评估 周全准备
决定游泳前,最好能接受专业的身体评估。主动向医生详细说明自己的病史、目前的症状,以及正在服用的药物情况。同时,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心电图、血压动态监测等相关检查。如果病情不太稳定,比如近期有心绞痛发作,或者血压波动比较大,那就先别着急游泳。只有得到医生的明确许可,确认身体状况适合游泳,才能开始这项运动。
选择合适的装备和游泳环境也非常重要。泳衣要选舒适透气的;泳镜的密封性得好,避免进水影响视线。还可以准备浮板、浮力背心这些辅助装备,让游泳更安全。游泳最好选择正规游泳馆,水质干净,水温保持在26-28℃,避免因为水质差而引发感染,也不会因为水温不合适刺激血管收缩。
游泳中:适度运动 控制强度
下水游泳之前,记得做10-15分钟的热身运动,活动活动关节,拉伸一下肌肉,让身体提前适应接下来的运动,减少受伤的可能性。
游泳的时候,选择节奏比较舒缓的泳姿,根据相关医学建议,仰泳和蛙泳是最适合心脏病患者的泳姿。这两个泳姿相较于蝶泳和自由泳,能减少对心脏的负担,因为它们的动作较为平缓,不容易导致心率过快或心脏压力增大。运动强度也得控制好,感觉身体微微出汗,呼吸平稳,还能正常和别人聊天,这样就可以了。每次游泳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中间可以多上岸休息几次,及时补充水分。

游泳过程中,需时刻关注身体反应。一旦出现头晕、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哪怕症状轻微,也需立即停止游泳,缓慢游向池边或寻求救生员帮助。上岸后测量血压和心率,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同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因情绪波动引发血压变化。
游泳后:保暖补水 健康观察
游泳结束上岸后,要尽快用干毛巾擦干身体,换上干爽衣物,防止受凉感冒,必要时可洗热水澡,但注意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游泳过程中身体流失大量水分,需少量多次补充常温白开水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适当补充香蕉、全麦面包等易消化食物,有助于恢复体力。
回家后,再次测量血压和心率,观察是否恢复到正常水平。若血压、心率异常波动,或出现身体乏力、头晕等不适症状,应记录下来并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即便游泳后当时没有不适,接下来1-2天内仍需持续关注身体反应,确保身体状况稳定。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游泳需谨慎,从游泳前的评估准备,到游泳中的强度控制与身体监测,再到游泳后的保暖补水与健康观察,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健康安全。只有严格遵守这些注意事项,才能让游泳成为促进健康的有效方式。
专家介绍

吴 浩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州心血管学会委员,徐州心血管委员会冠脉学会委员,徐州市中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徐州市中医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疗损害鉴定专家库成员,徐州卫健委医疗鉴定专家,徐州科技局专家库成员,徐州慢病特聘专家,《中国医药卫生》编委,现任徐州中医院心内科CCU主任。从事心血管临床诊疗20余年,对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安贞医院深造,首批获得冠脉治疗、起搏器植入资质。擅长高血压精准治疗、IVUS指导冠脉介入精准治疗、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等心脏介入手术。自主设计徐州市课题3项,参与市省级课题多项,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获徐州市科技进步奖多项。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全天;
联系电话:13852032896。

闫家兵
住院中医师 医学硕士
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