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当63岁的安徽籍患者W女士(化姓)因剧烈胸背部疼痛被紧急送入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时,一场关乎生死的较量已悄然拉开帷幕。
面对胸主动脉夹层(B型)这一凶险至极的“血管炸弹”,徐州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与麻醉科团队凭借微创介入手术、“快通道麻醉”技术及多学科协作,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胜利,不仅彰显了徐州一院在心脏大血管疾病领域的尖端技术实力,更诠释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者初心。


主动脉夹层,这一被称为“人体血管灾难”的急症,其凶险程度相比心肌梗死与脑卒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W女士10天前劳累后突发腹部撕裂样疼痛,伴后腰背部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寒战高热,就诊于当地医院予以对症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慕名到徐州一院就诊。入院后立即完善相关检查,胸腹主动脉CTA结果令人揪心:胸主动脉夹层(B型)——这意味着患者的血管壁已因长期高血压冲击变得脆弱不堪,犹如一根布满裂痕的“老化水管”,随时可能崩裂。
“这类患者就像踩在刀尖上,每一分钟都是与死神的赛跑。”徐州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上海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薛松教授指出。
多学科联手:推出“双技术组合拳”面对如此凶险的病情,薛松教授团队立即启动四级手术多学科讨论。经过专家共同研判,决定采用“双技术组合拳”:
微创介入技术——通过股动脉穿刺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以“最小创伤”封堵血管破口;
快通道麻醉技术——精准控制麻醉深度,实现术后1小时拔管,加速康复。
精准救治:团队协作各展绝技一切准备就绪,手术如期举行。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团队协作的极限考验。”领衔此次手术的麻醉专家、心脏大血管疾病麻醉专业组核心成员、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谢文静指出,“患者血管弹性差、容量不足,麻醉诱导时血压可能‘断崖式下跌’,我们必须像走钢丝一样平衡镇静深度与循环稳定。”在麻醉科主治医师白浩然、规培医师杜新航的密切配合下,谢文静凭借精湛技术,成功完成高难度穿刺置管,并迅速建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与中心静脉通路,为术中生命体征的精准调控奠定基础。


术前 术 后
与此同时,在介入导管室护士长孙宁及其团队护理骨干张琨、赵康和技师郑红云的默契配合下,薛松教授团队骨干、上海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冀东,徐州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执行主任、医学博士单江桂和副主任医师王峦通力协作,精准定位夹层破口,在DSA引导下将覆膜支架精准送至夹层破口处。随着支架成功释放、假腔血流消失,手术顺利结束。
加速康复:创新技术造福患者术后半小时,患者苏醒,肌力恢复,顺利拔除气管导管,观察半小时后由医疗团队护送安返病房,该病例也创下徐州一院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手术-苏醒”全流程提速新纪录。在护士长彭小丽护理团队的悉心照护下,术后3天,W女士平稳度过围手术期,顺利出院。

这场生死时速的胜利,不仅是“快通道麻醉”技术的成功实践,更是徐州一院“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生动体现。标志着徐州一院在急危重症心脏大血管疾病救治和围术期精细化管理方面已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从‘救命’到‘优效’,我们始终追求医疗质量的‘天花板’。”薛松教授表示,未来,徐州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将继续深化多学科协作模式,让“快通道麻醉”等创新技术惠及更多患者,为淮海经济区百姓构筑坚实的心血管健康屏障。
专家科普——什么是“快通道麻醉”?为何被称为“心脏手术的加速引擎”?今天我们邀请徐州一院麻醉科心脏大血管疾病麻醉专业组核心成员、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谢文静为我们介绍一下。
据谢文静博士介绍,“快通道麻醉”是一种前沿的心脏手术麻醉技术,其核心目标是在满足手术需求的同时,通过精准控制麻醉药物剂量和调节麻醉深度,减少应激反应、促进器官功能恢复,实现术后早期拔管,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如果将传统心脏手术麻醉视为普快列车,那么‘快通道麻醉’就如同搭乘高铁,为患者开启了一条快速通道,使他们能够迅速从麻醉状态中苏醒,加速康复进程。”谢文静形象地比喻,其优势在于:
1、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风险;
2、精准调控麻醉药物剂量,加速器官功能恢复;
3、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但谢文静同时也指出,对于该技术的应用,除了需要术前对患者的准确评估,严格掌握适应征外,对整个团队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需根据患者年龄、手术方式、基础疾病等因素,精准计算麻醉药物剂量;
2、术中对生命体征的精准调控:术中需严密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
3、多学科高效协作:需手术、麻醉、护理团队紧密配合,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情况。
专家团队介绍

薛松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全国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心脏大血管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协会委员
亚太胸心外科学会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血管外科技术与工程学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心脏再生学组副组长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台海医学发展委员会心血管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
亚洲心脏瓣膜病学会(AAHVD)中国分会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荣获第二届上海市“十佳医生”
荣获2022年“上海工匠”称号
在冠心病、大血管疾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等领域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擅长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手术,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等。
在上海地区率先成功开展了“微创小切口多支血管冠脉搭桥术”“心脏四瓣膜置换术+巨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主动脉弓部三分叉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针刺麻醉下双瓣置换术”“针刺麻醉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以及各种微创小切口心血管外科手术等新技术。在国内较早开展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以第一完成人获2021年度“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
担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Innovations》《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外科学文摘英文版》《国际心血管病学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等多家杂志的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同行评议专家,并在国内外核心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70余篇;
高等教育出版社规划教材《外科学》副主编、参与编写《兰锡纯心脏血管外科学》《心血管麻醉学》《成人心脏外科学》等专著。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以及省部级以上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卫生局、浦东新区重点课题、国际合作课题等科研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和主动脉夹层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曾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等奖项。

单江桂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执行主任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师从薛松教授,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
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到美国纽约州St.joseph’s hospital临床访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进修。担任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 the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international member国际委员,国家微创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分别荣获东方心脏大血管外科会议青年医师技能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主持及参与课题3项,发表论著10篇,SCI收录3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书籍2部。
专业擅长:胸腔镜下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介入瓣膜手术,主动脉介入手术及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围术期心脏超声的应用。

黄日太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行政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荣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百人计划” “仁济医院十大中青年医疗骨干”。曾赴新加坡国立心脏中心、德国柏林心脏中心、意大利米兰著名心脏外科中心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访问学习。担任亚太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心脏大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国家微创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十三五”教材《外科学》第二版编委。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等课题四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专业擅长: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病的成形和置换术,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纠治术、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并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胸腔镜辅助下房颤的微创外科治疗。

刘冀东
副主任医师、教授
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曾于2013至2014年赴法国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专项培训,2016年赴加拿大接受临床医学教学专项培训。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联合医学院兼职教授,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外科介入专家工作组专家。
作为新生代的复合式心血管外科医师,不仅熟练掌握经典的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同时以经导管微创介入治疗为技术特色:独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独立完成先心病的介入治疗;独立完成复杂大血管疾病的全腔内支架修复术及分支重建术,拥有独创的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技术-JD法;Hybrid复合式主动脉手术;独立术者完成多种径路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

谢波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胸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心脏重症脑保护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心脏大血管外科分会重症监护学组委员。曾获2021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专业擅长:心血管外科手术围术期处理、心脏危重症的诊治及辅助循环技术。研究方向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调控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及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

王峦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徐州市胸心外科学会委员
徐州市抗癌协会中青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徐州市抗癌协会委员
主持徐州市卫健委课题1项。近年来参与发表论文多篇,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次,徐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1次,徐州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次。先后于南京鼓楼医院、上海胸科医院、上海仁济心血管外科进修。
专业擅长:心脏瓣膜手术、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主动脉夹层外科及介入治疗,体外循环及ECMO应用。

陈康
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体外循环灌注师
从事心脏大血管外科专职体外循环工作10余年,参与编写胸心外科专著1部,于核心期刊及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5篇。先后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进修体外循环。多次参加北京、上海等地开展的ECMO和大血管培训。擅长各类心脏大血管疾病术中体外循环管理和围体外循环期器官保护的工作。熟练各种疑难心脏疾病、瓣膜病、主动脉夹层、复杂先心病、冠心病的体外循环管理;尤其擅长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熟练掌握体外循环术中心肌保护,零平衡超滤,改良超滤技术。

王德领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
心脏大血管疾病麻醉专业组组长
外科第一党支部书记
主任医师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基层委员会常务委员
徐州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
江苏省及徐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
2010—2011年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学习。曾多次到上海仁济医院麻醉科参观学习心脏麻醉。
专业擅长:临床麻醉经验丰富,擅长心脏大血管手术麻醉、婴幼儿老年病人及疑难危重病人麻醉与急救心肺复苏。
负责江苏大学临床科研基金课题一项,获徐州市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一项。

谢文静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心脏大血管疾病麻醉专业组核心团队成员
江苏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心胸麻醉学组委员
江苏省医院协会第一届麻醉与疼痛管理专委会青年委员
专业擅长:擅长心血管手术麻醉,疑难危重病例及新生儿抢救。
曾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学习心脏麻醉。

吴靓
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心脏大血管疾病麻醉专业组核心团队成员
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2023年3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中心进修学习。
擅长专业:高危病人的麻醉评估与管理、急危重病人的救治。
参与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4篇。获市新技术引进奖1项,参与市级课题2项。

梁汉青
住院医师、硕士研究生
发表北大核心论著5篇,参与省级课题2项。
于2020年9月至2023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完成3年住院医师临床规范化培养,2023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心外科进修学习。
专业擅长: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心脏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史为涛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
江苏省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症病医学专业委员,江苏省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循环组委员,徐州市微循环专业学会委员。
承担主持及参与高校及市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从事危重症监护临床工作10年。擅长各类心脏大血管疾病围术期管理,及休克、心肺复苏、多发伤、ARDS、AECOPD、急性心衰、脑血管意外等各类急危重症的临床救治。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