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院专家:中暑有阴阳之分 治疗要对症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近日,每天“单曲循环”的高温模式炙烤着大地,记者从市区多家医院获悉,近两天已有数位市民出现高温中暑的情况。最近一条关于“中暑分阴阳”的微博在各大网站流传。微博中称,“阴暑”适合喝藿香正气水,“阳暑”则适合吃黄芪等药物。那么什么叫中阴暑和中阳暑?中医认为,中暑确实分阴阳。无论是中阴暑还是中阳暑,防大于治,应提早做好预防工作。

  中阴暑者多于中阳暑者

  7月22日上午10点半,31岁的南通籍李师傅被急救车送进了徐州矿山医院,经检查,李师傅中暑了,当时已经失去意识昏迷。

  据主治医生靳东介绍,李师傅是名建筑工,当时正顶着高温在工地干活,突然感觉心慌、出汗,浑身没力气,工友们立刻将他送到医院抢救。“当时患者仍然处于昏迷状态,心跳比较快,测得的血压是155/100mmHg,已经处于前期休克状态。”

  靳东说,由于患者的体温没有明显升高,当时矿山医院的急救医生立即为患者进行冰盐输入降温,“病人马上脱离高温环境,并且送到医院较为及时,所以很快苏醒”。

  像李师傅这种情况就属于阳暑,指长期曝晒,引起头晕、乏力、口渴、头痛、面色发红、体温升高。阴暑指室内外温差大,长期不出汗引起,贪凉喜冷饮的人更容易患上。

  提到中暑一般人们大多数会理解成长时间曝晒而引起的中暑,也就是阳暑。然而阴暑在中暑现象中也是比较多见的。市中医院中医刘医生表示,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风寒之邪乘虚侵袭患的病就被称为“阴暑”;而阳暑是指夏季在烈日下工作或长途奔走,感受炎热曝晒而发病的伤暑症。

  刘医生表示,中阴暑的人到了三伏天后可能会比中阳暑的还要多。随着空调的普及,过度贪凉是诱发阴暑的主要原因。即使待在冷环境中短时间没引起不适,但也可能被“秋后算账”,进入秋天后疾病多发。在夏季,贪凉分为两种。一是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或在户外乘凉至凌晨,感受寒邪;二是进食冷饮或凉食过多。

  夏季生活中要适当出出汗,这在中医上来说,是将体内的暑热排出去,让身体感到更舒适。如果过度贪凉,毛孔始终处于关闭状态,体内暑热排不出去,一旦外界的风、寒、湿邪侵袭,就会引发阴暑。

  二者治疗不可混为一谈

  阳暑会出现头晕、眼花、呕吐、厌食、肢体困倦,严重的甚至休克死亡;阴暑则通常会出现乏力、关节酸痛、头重脚轻、大便稀溏,严重者会伴有发热、恶寒等症状。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只是‘阳暑’更易被判断出来。”刘医生表示,如果是“阳暑”,轻者只要及时补充水分,并尽快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休息都能缓过来;重者则要及时上医院。如果是因受寒凉之邪产生的“阴暑”,轻者可服用含有藿香、生姜等构成的药物。

  此外,预防中“阴暑”,空调温度不要太低。室内外温度不要相差太大,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食疗防中暑也要因人而异

  “除吃药外,也可以通过食疗来解暑。”刘医生说,解阳暑应以清暑化湿为主,西瓜就有“天然白虎汤”的美誉,因此,中阳暑者可以吃点西瓜,但肠胃不好的老年人不宜多食用。

  阴暑是寒气外袭导致毛孔封闭,阳气在体内郁结引起的,治疗应以辛热解表为主。此时,生姜红糖茶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助于发汗去寒。

  中暑后应少量多次饮水

  夏季里,运动后大汗淋漓让人感到畅快。夏季人们应着重养阳气,专家建议人们运动后微微出汗即可,同时注意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中暑后,不宜一次性补充过多水分,应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否则,大量饮水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排汗亢进,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正确的饮水方法是: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最好喝温开水,添加少量糖和盐,更有助于解暑。高温天气中,对于中暑,防大于治,提早做好预防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