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信息:大脑供血的“生命主干道” 堵到只剩窄缝,自身心率还不足40 次/分,这是85岁的夏爷爷,近期所面临的一场步步惊心的手术挑战。危急时刻,在徐医附院鲲鹏路院区神经内科与心内科团队的协同治疗下,用 “临时心脏起搏器 + 颈动脉支架” 的 “脑心同治” 方案,成功为他打通生命通道!
高危困境:血管堵死+ 心率过缓,手术陷两难
颈动脉是大脑供血的核心通道,夏爷爷左侧颈内动脉起始处狭窄度90%以上,属于极重度狭窄,中风风险急剧飙升。更棘手的是,他的基础心率只有 40 次/分左右,远低于正常标准。

按照常规治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是微创首选,但手术关键步骤中,球囊或支架压迫颈动脉窦时,可能引发致命的迷走神经反射。这会让本就缓慢的心率、血压进一步骤降,甚至导致瞬间意识丧失,对高龄且心功能薄弱的夏爷爷来说,无异于 “闯鬼门关”。
过去,神经介入医生擅长处理脑血管问题,却难应对术中突发心脏急症;心内科医生精通心脏调控,却不熟悉脑血管介入操作。这种学科壁垒,让不少高危患者只能放弃手术,错失治疗时机。
家属知道这个情况非常焦急,“请你们尽全力救治,我们相信你们,也会全程配合你们。”家属对鲲鹏路院区神经内科陆军医生说。
双科破局:临时起搏器当“心脏保险箱”,全程护航
为破解这一难题,陆军联系到心内科马延峰主任,“病人情况危急,不放支架,随时有生命危险,救命要紧,我们合作起来,一定行。”马延峰看过病历和影像资料后说:“行,心脏问题交给我,颈动脉狭窄问题交给你。”鲲鹏路院区的两个科室开展合作,为夏爷爷量身定制“主动防御” 方案——临时心脏起搏器辅助下的颈动脉支架治疗。
神经内科介入专家陆军带领团队精准评估脑血流和中风风险,心内科马延峰团队全面排查心功能、心率耐受度,共同制定个体化手术预案。
2025年10月13日上午,心内科马延峰主任、钱卫主治医师率先登场,通过微创穿刺将细小起搏电极置入患者右心室,连接体外起搏器。这台 “心脏保险箱” 全程待命,随时准备用稳定电脉冲 “代行” 心脏搏动。

神经内科介入团队陆军主任、许刚医生随后接力,在起搏器的保驾护航下,顺利完成颈动脉支架植入。两个团队全程驻守手术室,实时监护、快速响应,确保手术一气呵成。
疗效显著:术后缺血症状改善,短期康复出院
手术全程无意外,夏爷爷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不适。术后DSA 影像清晰显示,原本极重度狭窄的颈动脉,经支架撑开后狭窄明显改善,大脑供血恢复通畅。
“真实太谢谢你们了,老人家年纪大,又有心衰、脑梗、血管狭窄,我们一度想放弃,是你们救了他,谢谢,谢谢!”康复出院时,家人找到陆军和马延峰反复道谢。

困扰他的脑缺血症状迅速缓解,经过短期恢复便顺利出院。这场“1+1>2” 的跨学科协作,不仅成功化解了高风险手术的危机,更标志着徐医附院在脑心共患疾病治疗上迈出关键一步。“打破学科壁垒,通过综合治疗,为病人谋求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使之获得最大的治疗收益,这是当前医学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追求的方向。目前,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正加深和各科室的联动,对疑难病历进行综合诊疗,真正让患者受益。”陆军说。
持续精进:学习前沿技术,深耕脑心同治
不久后,陆军、李浩医生还受邀参加北京宣武医院吉训明院士举办的首届脑心病学培训班,走进国内首家脑心病学中心,观摩多台脑心同治手术,与业内顶尖专家探讨诊疗新思路。
未来,徐医附院鲲鹏路院区神经内科与心内科团队将继续深化协作,把前沿技术转化为临床实效,为更多脑心共患疾病患者带来更安全、更优质的治疗方案。
为这场跨越“脑” 与 “心” 的硬核救援点赞!也为医疗团队打破学科壁垒、守护生命的努力喝彩~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