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医附院传染科主任陈明: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老鼠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有人会想,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老鼠已经很少见了。在我们周围也很少听到该病的患者,但是其病的发病人数和传染性,又是不可忽视的。就此,记者就流行性出血热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徐医附院传染病科陈明主任

  陈明主任说,流行性出血热是由一种叫汉坦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每隔6-7年或7-8年就会有一个高峰期,有专家预测今年就是高峰期。我国流行季节有双峰和单峰两种类型。双峰型系指春夏季(5~6月)有一小峰,秋冬季(12~1月)有一流行高峰。单峰型只有秋冬一个高峰,重型病人的病死率仍较高。主要死亡原因是休克、尿毒症、肺水肿、出血(主要是脑出血和肺出血等)。近年来,由于治疗措施的改进,因休克、尿毒症、肺水肿等而死亡的病例逐渐减少,而死于出血的病例相对增多。

  陈主任说,临床上有发热、出血、低血压、肾脏损害等主要表现。鼠类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其传播途径可能是通过螨类传播。也就是螨类吸带有病毒的鼠血后,又吮吸人体血液,而导致病毒传播给人;也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带毒鼠类的排泄物或吃了被带毒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如果吸入带毒鼠类的排泄物污染的尘埃,也会通过呼吸道感染。

  临床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但也有交叉重叠。

  该病起病急,常突然畏寒发热。半数以上的闰内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等“三痛”现象,以及面红、颈红、肩胸红的“三红”症状。另外,口腔粘膜、眼结膜以及胸背、腋下等处皮肤有出血现象。发热多在3-5天消退。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烦燥不安、胡言乱语等休克现象。由于出血和低血压使肾脏受到损伤,表现为小尿、尿中毒、酸中毒等,严重时危及生命。

  本病可通过尿常规、血常规、出血热抗体等。

  陈主任说,现在在治疗上强调“三早一就”,这“三早”是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就”指就地治疗。在发病早期,可以通过抗病毒进行治疗。在以后各期,可通过液体疗法进行治疗,在少尿期,可根据病情需要,做血液透析。

  陈主任说,在预防上,因为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自我预防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

  1、灭螨、防螨 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2、加强食品卫生 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3、做好消毒工作 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4、注意个人防护 在疫区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陈主任提醒大家,由于本病早期容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疾病混淆,所以,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确认是流行性出血热,应尽快到传染病专科门诊进行治疗。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