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针失败谁之过?作废针头的费用算谁的?

  全程导医网 健康广播:护士给孩子输液,扎了5针才扎进去,作废了几个针头费用计在患者身上。日前,媒体报道了发生在广东省东莞市厚街人民医院的这一桩事。作废针头的费用该谁出?东莞某网站社区讨论区针对该事件发起了投票讨论,结果有89.61%的网友支持“由于护士专业水平不过关,应该由护士或者医疗机构承担”的观点,仅有10.39%的网友赞成“由于用在孩子身上,所以应该孩子的父母付”的观点。(5月13日《东莞时报》)

  扎针失败是否全然是护士的技术原因所致,其实并不能仓促地“以成败论英雄”。尽管在公众和患者那头,是否能一针见血,一直以来被简单地作为判断护士水平的指标,但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护士,同样不可避免会有扎针失败的时候。例如一家医院儿科的统计结果显示,应用留置针320例,其中失败68例,而对留置针失败原因的分析表明,除了护士的技术与经验之外,也不乏其他因素,诸如小儿患者活动过多,不易合作,穿刺血管过小,固定不佳导致脱管,刺激性药物的使用等。不难看出,假如把所有导致扎针失败的因素,全算在护士的头上,也难言公平。

  以扎针的成败来评判护士的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护士职业有失尊重。医护工作的性质,大到手术,小到扎针用药,风险其实都不可避免,既然并不能因为手术失败就拒缴手术费,扎针失败的损耗成本由护士或医疗机构承担,自然也就并不能顺理成章。

  患者对于扎针多次却要承担废弃针成本的不满情绪,也应当理解。而这背后的问题,恐怕更多仍然是医患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理解与信任。一方面,要加强医患沟通,让患者理解可能的失败风险,并理解医护的工作性质;而另一方面,具体到每次扎针出现失败的原因,医护人员也同样应当与患者及其家属及时沟通说明,对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是一种舒缓,应当考虑列入医护工作的基本流程。

  当患者对于医护工作及其风险有了更多的理解,医患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与互信,“扎针失败谁之过”、“废弃留置针费该谁出”,或许就不再是让各方纠结的难题了。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