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热后疾病和意外多发 徐州医院专家告诉你如何预防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通讯员 杨焱 纵巍 曹玉娇 张倩)进入5月以后,天气渐渐转热。炎热的天气里,一些疾病和意外开始多发。本期健康话题,我们来关注天气渐热后的疾病和意外预防。

  天气转热 衣着轻薄 饲养宠物小心传染病

  很多家庭养宠物,把宠物当成自己家庭中的成员对待,同吃、同睡,亲密接触。但是宠物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对于传染病的预防也不容忽视,因为饲养宠物(猫、狗)而引起传染病的案例并不少见。

  市传染病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张凤池介绍说,宠物可带给人类的传染病多达几十种,如禽流感、狂犬病等。尤其是狂犬病,它是迄今为止发病致死率达100%的传染病。因此,养宠物的家庭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宠物身上有多种寄生虫、病毒和细菌等,会对人的健康方面构成危害。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狂犬病。狂犬病的危害最大,这种传染病是由于存在于动物神经组织和唾液中的狂犬病毒所引起的感染。据统计,70%的传染源是犬,20%的传染源是猫。凡是哺乳动物(包括人)都能被感染而患病。

  2.皮癣。人们如果和有真菌感染的宠物经常接触,就有可能被感染而患上皮癣症。不管是猫还是狗,它身上都有可能会有真菌感染。把小动物抱在怀里,时间长了,密切接触,身体免疫力下降,多方面环境的影响因素下,人有可能会出现真菌感染,比如猫癣。

  3.寄生虫病。蛔虫、绦虫、钩虫、滴虫这些寄生虫,可以通过家养宠物传染给人。

  4.弓形虫病。弓形虫病是由寄生在猫或狗体内的弓形虫引起,它可引起孕妇流产、死产,胎儿生下来之后甚至会出现先天性畸形。尤其是家里有孕妇的时候,大家应该要特别注意弓形虫病,它是由弓形虫引起的,它可以使孕妇出现流产,甚至会出现胎儿生下来是先天性的畸形。

  5.猫抓病。猫抓病是由于人被猫抓伤以后,病原菌汉塞巴尔通体侵入人体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以局部皮损及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皮损多见于手、前臂、足、小腿、颜面、眼部等处,可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抓伤感染后1—2周,引流区淋巴结呈现肿大,以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常见。

  6.宠物鼠病。鼠类可携带200多种病原体,能使人致病的有 50多种。最典型的是肾综合征出血热。人被感染此类病原体后,会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痛、脸红、颈红、前胸红,还会发烧,严重的病人会出现肾功能的衰竭。最可怕的是鼠疫,鼠疫是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7.消化道疾病也可能由小狗、小猫带来。因为幼小的动物经常会感染易引起食物中毒的病菌,当人们捡拾幼小宠物毛上遗留的排泄物时,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病症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由胃部病菌引起的,患者通常表现为腹泻、胃绞痛、腹痛及发烧。

  8.沙门氏病菌。爬行动物会传播沙门氏病菌,因为它们的皮肤里潜藏着沙门氏菌。如果任由宠物如猫、狗、龟、蜥蜴等在家具、地毯上爬来爬去,或是在厨房的水槽内清洗它们的笼子时,物品表面就可能被沙门氏菌污染。沙门氏菌在正常的环境中可存活10个月左右,会引起腹泻、发烧、胃绞痛等,并极有可能在家人中反复传染,症状通常在1周内会自行消退。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有时会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年幼的孩子更容易感染。

  “天气炎热以后,人们的衣衫也单薄了,这种情形下与宠物的频繁接触,会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张凤池主任提示说,对于喜欢与宠物接触的人,应该注意以下这几个问题,做好预防工作:

  1、预防狂犬病

  狂犬病病死率100%,预防是最关键的。如果在家里有宠物狗、宠物猫,要定期带它去注射疫苗,而且狂犬病疫苗应该是每年都打,不是说打完一次就完事了。

  在野外,不要随便抚摸、喂食看似很可爱很萌的动物,松鼠啊小浣熊等,这些都是潜在风险。未经过免疫的流浪和家养宠物同样存在风险。收养流浪猫狗是善举。但收养不是简单的抓一只就回家了。流浪猫狗的救助是在有保护的情况下有经验的人做的。请尽量做好保护措施,不要伤到自己。高危人群(如做动物试验的、做流浪猫狗救助的)更应该定期免疫。暴露后及时处理伤口、尽快注射狂犬疫苗,规范处置可以有效防止狂犬病。

  2、女性怀孕别养猫

  动物是弓形虫病非常重要的传染源,猫是最主要的,其他的包括家畜、野生动物,狗也是可以携带弓形虫病的。妇女在妊娠期感染了弓形体以后,弓形体通过胎盘就会传染给胎儿,引起胎儿的畸形,最后有可能会发生流产。

  家里有育龄期女士,要做好孕前和孕中的检查,避免跟猫亲密接触。另外,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吃生肉,在吃肉的时候一定要加工,要达到67℃以上,尤其是喜欢吃涮肉的人士,有时候锅还没开就捞起来吃,这是有危险的。此外,家里有养猫的人,一定要注意清理它的粪便,定期清扫猫窝,清扫完以后还要认认真真洗手,避免被传染。

  3、预防其他肠道寄生虫

  肠道寄生虫已经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在城市里。但养宠人士,的确是高危人群。肠道寄生虫大多不致命,但也有个别脑囊肿什么的会致命的。希望能引起更多的重视。首先要意识到传染病可以很严重。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注意你和你的宠物的饮食卫生。不鼓励喂生食。但宠物的行为很难百分百在人的控制之内,所以最好按期定时吃驱虫药。

  4、预防皮肤寄生虫

  癣是真菌感染,大多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人或动物会得。最主要的是注意卫生,通常家养宠物不大会得,另外,流浪猫狗不要随便乱摸。大概狗狗外出较多,风险较高。预防的关键,一是保持卫生清洁。如果发现猫癣,换掉所有接触过的物件,能消毒的消毒。二是提高自身免疫力、强健健康是根本。健康饮食,锻炼身体。

  “不管是猫还是狗,或者说是禽类,可以数出来的传染病多达几十种,喜欢养宠物的家庭在和宠物亲密接触之前要先了解认识这些病,提早做好防范,这样宠物才能成为人类真正的朋友,不会受到它的伤害”,张凤池主任说。

  进入手足口病发病期 学龄前儿童要做好卫生预防

  每年的4—9月份,手足口病都是学龄前儿童最容易受到侵害的传染病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往年,徐州今年手足口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温度回升,还将有抬头趋势。对此,徐州市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孙浩淼提醒,家长务必随时观察孩子,孩子患手足口病一旦持续发热、精神状况不好、惊跳、呕吐、呼吸急促等症状,需及时送医院治疗。

  受气温等因素影响 今年手足口病发病率降低

  “入春以来,徐州地区气温偏低,而往年这个时候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日门诊多达40例,而今年下降到10多例。”市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孙浩淼介绍说,发病率降低的原因不仅与气温有关,还与家长的预防保健意识增强以及接种手足口疫苗有一定关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气温回升,病毒繁殖,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增多,社会活动范围变广,手足口病的发病将继续盛行。

  据孙主任介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为自限性疾病,有的患儿仅表现为手、足、口腔的丘疱疹,没有明显的其他症状,一般一周左右自然恢复。但该病也需引起高度重视,有的患儿会很快出现重症危症,这就非常危险了。所以,家长务必随时观察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3岁学龄前儿童易发 患病后有再次感染可能

  “医生,我家孩子喉、舌上长满了泡,是手足口病吗?”近日,在市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市民刘女士带着一岁半大的孩子前来就诊。据刘女士介绍,孩子两天以前就开始食欲不佳、爱吵闹,后来发现嘴里长了不少泡。经医生诊断,怀疑为近期高发的手足口病,立即对其进行了手足口病筛查、治疗。

  “手足口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孙主任表示,大多数手足口病是接触手足口病患儿后突然发病,多表现为先发热,伴有头疼,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黏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躁、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不少家长会问,得过手足口病后,孩子是不是就不再感染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孙主任进一步解释说,曾患手足口病的儿童此后仍可能再次感染,尽管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会对感染过的肠道病毒血清型产生保护性抗体,但多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均可引起手足口病,且相互之间无交叉保护。

  疱疹性咽颊炎是特殊形式 手足口某一部位发病都要注意

  除了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也困扰着不少家庭。孙主任指出,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病的关系很紧密。两者发病原因大致相同,常见由EV71等肠道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儿童家属难以分清两者区别。人们常以为嘴巴有疱疹,手足没有,就是疱疹性咽颊炎;如果手足也有疱疹就是手足口病。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不是所有的手足口病患儿都会出现手足疱疹,有些患儿仅仅有咽颊炎(口腔疱疹或溃疡)。因此,还是建议去医院就诊。孙主任强调,无论是手足口病还是疱疹性咽颊炎,因为有传染性,必须隔离。

  预防手足口病 大人孩子都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针对手足口病高发迹象,孙主任建议,家长们不要惊慌,主要还在于预防。他说,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成人也会感染手足口病,一般不发病,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同时少带孩子去人流密集地,多让孩子晒太阳,增强自身免疫力。

  遇到溺水儿童 急救不要轻信网络说法

  天气转热的同时,一个信息又开始在微信朋友圈中刷屏:倒背溺水儿童不断奔跑,可以将水控出来救人,而且在一个小时之内都有效。

  对于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医疗界专业人士表示担忧:如果不区分溺水具体情况就这样做的话,有的时候会适得其反。

  市肿瘤医院急诊科主任陈延周曾多次参与急救溺水儿童。对于上述这个所谓的急救方法,陈延周表示,要谨慎采用。

  陈延周介绍说,从急救医学上来说,溺水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干性淹溺。所谓干性淹溺,主要是指因受到强烈刺激比如凉水刺激,或者过度紧张导致喉头痉挛,不能正常呼吸继而缺氧,严重者会出现窒息甚至死亡。从临床急救上来看,这种溺水占两成以下。

  更多的溺水属于湿性淹溺。人在溺水时,本能反应是屏气,避免水进入呼吸道。但由于缺氧,不能坚持屏气而被迫深呼吸,从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阻滞气体交换,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zhū)留(指液体在体内不正常地聚集停留),最后导致死亡。

  陈延周介绍说,遇到溺水的人之后,首先要判断溺水者心脏是否跳动。如果心脏不跳动了,说明溺水情况严重,就应该在清理了溺水者口鼻里的水草、泥土等物保证呼吸道畅通之后,快速控水。

  “如果是儿童溺水,正确的做法是,把儿童放在腿上,头放在低一些的位置,拍其后背以控水”,陈延周强调说,这个控水过程应该快速简洁,因为接下来有个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心肺复苏,“如果长时间地控水,反而延误了心肺复苏的时机,那急救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为了赢得时间,甚至也可以直接进行心肺复苏”。

  陈延周表示,几乎每年夏季都会接到儿童溺水的急救。遗憾的是,有的溺水儿童因为溺水时间过久最终宣告不治。所以再次提醒,炎热季节,游泳高峰,儿童安全,时刻不能忽视。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