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权红光: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更有效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指南: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病,多需手术治疗,创伤相对较大,且遗留瘢痕较重,影响美观,多数病人特别是女性患者难以接受……

  下肢静脉曲张,中西医来除

  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后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把慢性静脉性溃疡称为臁疮,也有“裙边疮”、“老烂腿”等称谓。臁疮的病因病机在于各种原因引起小腿血脉不通畅,导致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运行,瘀血长期停滞在小腿下段,从而溢出脉络,聚集在腠理、肌肉之内,引起风湿。徐州市中医院普外科主任权红光说,了解了引发这类疾病的原理,对于如何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气虚加血弱,外病有内因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表现轻者为小腿筋脉横解,青筋暴露,重则因肌肤失养,小腿色紫黑、内踝溃疡、渍水横流、瘙痒疼痛。虚、湿、淤夹杂,其标为淤湿搏结,其本在气虚血弱。并且,随着湿、淤、虚等疾病的长久累积,患者病情进一步扩散,甚至最后三者会共同存在于患者体内。

  权主任介绍,《外科启玄》认为,大多疮疡患者,六腑之内均有淤积,引起五脏失和,则令经脉不畅,故而生此患,“有诸外必本诸内”、“有诸内必形诸外”,外科疾病的出现与脏腑功能失调有着必然的联系。

  现代医学也表明,下肢静脉溃疡主要因为下肢静脉血液瘀积而致,常为原发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浅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外周静脉病变引起。

  下肢静脉由浅静脉、深静脉、交通静脉3个系统组成,各组静脉单独或共同的瓣膜功能障碍均可导致浅静脉高压,而浅静脉高压已被证实为静脉性溃疡患者的肯定性病因。溃疡多发生于小腿下 1/3 的内侧或外侧,以内侧较为多见,且多伴有周围组织肿胀、色素沉着等。可导致下肢的慢性疼痛甚至引起残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

  引进新医术,结合中药内服外敷

  针对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瓣移植术、静脉壁环缩术曾一度应用于外科临床,但因手术操作困难,远期效果不佳,并没有得以广泛开展。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虽然能够抽断部分交通静脉对下肢静脉曲张及淤血性溃疡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因小腿中下段的部分交通支与大隐静脉并不直接相通,所以对此类患者单纯行大隐静脉抽剥术并不能将全部交通支离断,往往导致静脉曲张和溃疡的复发。

  美国外科医师Linton于1938年首创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成功治愈静脉性溃疡。其后,该术式虽经不断改进,但因该术式创伤大,且受到局部皮炎、溃疡、感染以及术后切口愈合困难、皮肤坏死等因素的制约,其应用受到限制。直到1985年,德国外科医师Hauer开展了腹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该术式采用小腿受损皮肤以外部位的手术入路,克服了上述不利因素,且具有手术时机灵活、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开展。

  2010年,徐州市中医院普外科引进“腹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结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重度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引起的内踝溃疡(“老烂腿”),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溃疡难愈合,中药助生肌

  “腹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治疗一般是要等溃疡痊愈后才可以开始,而下肢慢性溃疡的愈合常常很困难,故单纯的采用手术疗法治疗下肢溃疡比较难以把握手术时机。一般病人需要先住院进行输液及较长时间的创面换药准备,住院时间比较长。

  针对如何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发挥中医药在下肢静脉性溃疡治疗上的优势,权主任说,中医院在借鉴其他医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考虑到单纯的内服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到达患处的药物浓度有限,疗效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溃疡复发率比较高,中医院选用了萆薢渗湿汤方加减和生肌膏进行内服、外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由于患者下肢慢性溃疡的病变位置大多都比较表浅,局部的用药则能够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有利于药力的快速吸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宿迁市65岁的吴先生十余年前因下肢静脉曲张在当地医院做了大隐静脉手术,剥除了曲张的浅表静脉,手术后恢复尚好,但自5年前开始反复出现患肢小腿水肿,小腿下段皮肤逐渐发黑,并出现内踝上方皮肤溃疡。虽经多家医院就诊,但因为病人已经做了大隐静脉的手术,且小腿亦无明显曲张的浅表血管,医生均表示无法再次手术,只能进行溃疡部位清创、换药。患者到市中医院就诊时,内踝创面已经溃烂近一年,周围皮肤水肿、黑紫,脓性分泌物较多,且伴有异味。患者表征为湿重、肢体肿胀,医生给患者使用了萆薢渗湿汤方加减和生肌膏进行内服、外敷。生肌膏起到了生肌长肉、活血解毒,收敛等功能,加速了内踝溃疡的创面愈合,下肢水肿消退,有效缩短了术前准备的时间。患者施行了腹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后,继续辅以中药口服,一周后患者的内踝溃疡的创面即得以愈合。患者出院后回访3年,未见溃疡面复发。

  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权主任说,临床上将慢性静脉疾病分为0-6级:C0:正常;C1:毛细血管扩张或网状静脉扩张;C2:浅静脉曲张;C3:静脉性水肿;C4:皮肤改变;C5:愈合的静脉性溃疡;C6:未愈合的静脉性溃疡。通常所说的重度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一般是指C5-C6,也是施行手术指证。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医院针对不同临床分级的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采取多种技术手段闭塞或去除曲张的浅表静脉,在患者出现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血栓性静脉炎及溃疡前即中断病程发展,才能真正使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有位58岁的萧县杨姓患者,双下肢静脉曲张20余年,最初认为小腿浅表静脉曲张不痛不痒,不影响干活,一直不予重视,5年前开始出现小腿皮肤红肿、发黑、瘙痒,局部浅表血管中出现硬结,其后小腿皮肤病变区域逐渐扩大,内踝溃疡。当地医院因为缺乏有效手段无法手术。患者到市中医院就诊后,经过完善的辅助检查、积极创面准备后,采取腹腔镜下微创治疗的方法在患者的小腿上切两个1厘米的小孔,在电视显示下进行微创手术。该切口处于远离病变部位的正常皮肤上,有效避免了切口的坏死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一周观察,患者发黑的皮肤得到明显的改善,困扰患者几十年之久的左踝部溃疡得到了改观。

  据介绍,采用筋膜下腹腔镜交通支结扎并点式曲张静脉抽剥或环形缝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或溃疡有显著优势:切口小,小腿切口仅约1cm,美容效果好;手术时间短,无需用大量的时间剥离曲张的静脉,一般单侧肢体需30分钟;手术创伤小,减少出血,有利于病人恢复;曲张静脉切除完全,不易遗漏,切断深浅静脉间交通支较彻底,适用于不同大小、形状,甚至带瘢痕静脉曲张;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缩短了住院时间,1周左右即可出院。

  日常重预防,勤做保健操

  权主任提醒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该早重视预防和治疗,在合适的阶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是避免病程迁延、病情加重的关键。日常生活中要加强体育锻炼,尤其需要锻炼下肢的运动,可进行游泳、慢跑、散步、骑自行车等运动。其中游泳是防治静脉曲张最有效的方式,游泳时机体压力得到减轻而水的压力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锻炼过程中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切勿过度疲劳,避免举重、蹦跳等容易引起腹腔压力增高的运动,肥胖患者应控制体重,避免久站久坐,在锻炼时多做腿抬高放低运动,患肢抬高过心脏, 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夜间休息前按摩双腿,有条件时用热水浸浴双脚,忌用冷水泡脚。热水浸浴有利于消除疲劳,活血化瘀,缓解腿部压力。但是对静脉曲张严重的病人不建议做小腿按摩,因为按摩可以加重皮肤色素沉着。

  在饮食上选择高纤维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的食物,忌猪肉等高脂肪且易增加血液黏稠度的食物。选择清淡的饮食,忌辛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酒,多喝水。

  日常保健方面权主任特别推荐了一套简单易行的益气解瘀保健操,不需场地和设备,随时可做,保健操共4节,每天早晚各做一次,坚持下来大有裨益:

  第一节下蹲运动: 将双手放于头部,维持直立姿势,然后慢慢弯曲双膝,至完全蹲下, 再慢慢站起,连续做20次;第二节原地踏步: 原地踏步走,两手自然摆动,每次抬高脚步时尽量举至与腰同高,做18 次;第三节拍打胆经、肾经: 双手向两侧伸直,用大臂带动小臂和腕力空掌用力沿胆经肾经偱行部位(大腿内侧)拍打,伴随下蹲动作;第四节直腿抬高: 平躺,腿向上方伸展,做骑脚踏车状,持续 30至60秒。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