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最易“拴住”五类人 动起来,从头到脚防血栓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信息:血栓到底有多危险?近日,一篇名为“三位院士警告:99%的血栓无征兆,记住一个字就能让你一生无栓!”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章中说,血栓就像是游走于血管内的幽灵,一旦堵塞血管,会使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其结果是致命的。而且,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

  血栓是如何形成的?又会带来哪些致命的危险?如何远离血栓?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心梗、脑梗的根源:动脉血栓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造成患者突然死亡。

  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就导致脑梗,血栓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

  几天前,刘先生就因为遭遇了动脉血栓而一度陷入危险。

  70多岁的刘先生平时有锻炼身体的习惯。几天前,刘先生还能正常的晨跑锻炼,次日因为吃饭时突然头晕、口角歪斜,去当地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显示,刘先生左侧大脑中动脉有个血管狭窄,因为症状只持续了几分钟,家人和刘先生没有在意,简单治疗以后就出院了。

  三天前的早晨,刘先生再次出现口角歪斜、头晕头痛加重且下肢不能动弹,家人看到这种情况紧张了,立即找车将刘先生送到市中心医院就诊。

  CT血管造影显示,刘先生脑部血管有一个血栓。事实上,刘先生在21日拍的片子只是单纯的血管狭窄,刘先生出现的症状被称为短暂性脑缺性发作,在那时就应该重视治疗,只是间隔了一天的时间,刘先生狭窄的血管已经被一个血栓堵死,这才出现了病情加重、下肢不能动弹的状态。

  此时,刘先生的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发现血栓信号后,静脉溶栓已然无效,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介入机械取栓。

  随后,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六科主任傅新民为刘先生做了动脉取栓手术。血栓一取出,刘先生的症状立即缓解,意识渐渐清醒,呼吸也自主了许多,肢体开始活动。手术很成功,刘先生化险为夷。

  傅新民介绍,人体有许多“管道”,就像自来水管有滴漏现象一样,人体“管道”也难免出现故障,血管一旦被堵,当堵得不严重时,可以用药物化开,一旦堵得很严重,吃药效果就不佳了,必须用手术方式把堵塞物捅开,血流才能畅通。

  傅新民说,能使刘先生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闭塞血管支配区域的血液供应,会改善刘先生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头晕和轻型卒中的病人应该提早做血管的筛查,如果发现血管有狭窄,尽早做支架解除血管狭窄问题,防止昏迷了再来做手术,风险会增加。”傅新民提醒说,动脉取栓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特别是对于超过动静脉溶栓时间窗或动静脉溶栓不成功的患者,有条件选择取栓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抢救患者的生命。

  下肢肿痛别忽视,小心动脉血栓

  家住睢宁的李先生,半年前左腿就开始麻木、疼痛、浮肿,自己并没有当回事,就用风湿膏对其疼痛部位进行揉搓,疼痛并未缓解。

  半个月前的一天,李先生突然感觉到左下肢剧烈疼痛、行走困难、皮肤苍白麻木、功能障碍,被家人紧急送到徐矿总医院就诊。该院血管外科袁赵医生根据下肢血管彩超和临床表现,明确诊断为“左下肢动脉栓塞”。

  诊断明确后,为了给患者争取溶栓时间,袁赵医生当即为该患者实施经导管动脉溶栓术。手术后李先生左下肢皮温明显升高,疼痛明显缓解,出院时疼痛消失,下肢感觉及功能逐渐恢复。

  袁赵介绍说,急性动脉栓塞是源于心脏或大动脉脱落的血栓或斑块等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动脉管腔堵塞,导致肢体、脏器等缺血的急性病症,是一种常见的凶险急症。如果诊断不及时,轻则手术截肢,重则威胁生命,因此,人们需提高对动脉血栓的认识,注意防范动脉血栓形成。

  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度、高烟瘾的人,特别对于有冠心病、心肌梗死、房颤、动脉粥样硬化和腹主动脉瘤的患者易高发。另外,动脉损伤、恶性肿瘤和心脏粘液瘤,也是发生动脉栓塞的原因。一旦怀疑为动脉栓塞,建议患者积极到医院就诊,及时予以治疗,尽早移除或溶解血栓,使血管再通,恢复血液供应,挽救缺血的组织细胞,尽可能避免肢体坏死的发生。

  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极易导致肺栓塞

  如果道路堵塞,交通会瘫痪;如果血管堵塞,结果可能危及健康与生命。静脉血栓,就像隐藏在血管里的幽灵,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在我国,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每年递增,具有高发病率、高误诊率、高死亡率等特点,是继肿瘤、心梗之后,位于第三位,因此被称为“隐形杀手”。

  徐州市三院介入科主任郭爱军提醒说,突然出现的下肢肿胀,尤其是单侧肿胀,要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静脉血栓主要累及下肢静脉,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最可怕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会导致肺栓塞,临床中60%以上的肺栓塞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郭爱军说。

  肺栓塞主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和气促、咯血、胸痛、晕厥、烦躁不安、甚至猝死。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玩电脑时间过长,突发胸闷、猝死,大部分为肺栓塞;长时间乘坐火车和飞机,下肢静脉血流减慢,血管内血液成分更容易挂壁、沉积从而形成血栓。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得下肢深静脉血栓?

  专家表示, 一般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淤滞、血液成分改变的人容易得下肢深静脉血栓,具体有以下情况:

  (1)长期卧床的病人。因长期卧床致血流淤滞,易得下肢深静脉血栓。

  (2)坐飞机或火车长途旅行的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同样是由于长时腰间制动,静脉回流明显减慢,易患此病。

  (3)老年人。老年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较高,小腿肌肉促进血液回流的作用减弱,因而易患此病。

  (4)恶性肿瘤病人。恶性肿瘤可以释放促凝物质,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

  (5)口服避孕药的妇女。现已证明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可以引起凝血因子的变化,易致血栓形成。

  (6)产后妇女。因雌激素的变化也易导致血栓形成。

  (7)手术及创伤后的病人。因制动及血管的损伤而容易血栓形成。

  (8)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易得此病。

  (9)有遗传缺陷所致的原发性血液高凝状态病人。

  其中,久坐、久卧、久站为什么易于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原因如下: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是血流淤滞、血管内膜损伤及血液成分的改变,凡能引起上述三种改变的因素都易致静脉血栓形成。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变久坐、久卧、久站都会引起静脉回流减慢,导致静脉血液淤滞,从而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因此不可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变,如果工作性质不得不久坐或站,要善于自我调节,过一段时间就改变一下姿势,如久坐办公室的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可站起来活动一下,可以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

  血栓最易“拴住”五类人

  ●解析

  与血栓有关的疾病,像心肌梗死、脑梗塞、下肢血管病等,都是血栓对人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最令人震惊的是,99%的血栓是没有任何症状及感觉的,甚至到医院心脑血管专科做常规检查,血脂、血压、心电图等一切指标正常,却在人们不知不觉或自以为心脑血管没问题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当然,如何远离血栓,人们也不是无所作为。郭爱军提示说,血栓最易“拴住”五类人:

  1、高血压人群:曾经发生过血管事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的人群要特别小心;

  2、遗传人群: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重要因素;

  3、肥胖和糖尿病人群: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种促进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能量代谢异常,使血管发生损伤;

  4、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其中吸烟会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5、长时间不运动的人:长期卧床、不活动均是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外伤及产后人群也是高发人群。

  生活中所有人要提高“防栓意识”。郭爱军提醒说,对于上述人群,要牢记一下“三字诀”,远离血栓:

  1、多运动:健步走有氧运动能加快血栓溶解,降低血粘稠度;2、多喝水:有利于降低血液粘度,减少血栓凝集;3、勾勾脚:双踝自然放松,然后用力、缓慢地将脚尖绷至最大限度,再反向将脚尖勾至最大限度,每个动作保持5秒钟,如此反复练习,每小时练5分钟就可以;尤其适合长期卧床的人群,动作简单有效;陪护人员也可定期双下肢挤压按摩,帮助血液回流。4、少吃油:减少肉蛋、油炸的高脂食品摄入;5、多喝茶:茶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进而防止血栓形成;6、少饮酒:过量饮酒会使血细胞受损,增加红细胞粘合力导致血栓;7、鞋袜松:衣服、鞋袜要宽松,过紧的衣物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危险性极高的静脉血栓,专家表示,事实上,静脉血栓是完全可防可控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患静脉血栓风险。所以,要远离静脉血栓,“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过去医学界认为,乘坐长途飞机与深静脉血栓发病关系密切,而最新研究发现,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也已成为发病的一大诱因,医学专家把这种病称作“电子血栓”。坐在电脑前90分钟以上,会导致膝部血液流动减少50%,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几率。

  专家就建议,使用电脑1小时就应该休息片刻,起身走动,伸伸胳膊踢踢腿,活动踝关节,拉伸小腿肌肉。树立“久坐不动易患血栓”的观念,在生活中改掉“久坐不动”的习惯,是预防血栓必备方法!

  ●应对

  走路:动起来,从头到脚防血栓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走路是世界最佳运动之一,既简单易行,强身效果又好,不论男女老少,什么时候开始这项运动都不晚。

  美国心脏学会奠基人怀特博士也提出:从进化论角度看,步行是人类最好的运动。

  在预防血栓方面,走路能保持有氧代谢、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从头到脚的血液循环,防止血脂在血管壁堆积,防止血栓形成。

  走路防血栓,要注意“三五七”原则:

  “三”是指每天要步行3000米以上,且保证30分钟,并坚持做到有恒、有度,过分激烈的运动对身体不利。

  “五”是指一星期要运动五次以上。

  “七”是指运动后心率+年龄=170。例如:5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120次。(身体极好者可达到190次;身体不好者不要超过150次,具体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调节)

  如果觉得“三五七”原则太难记,那就记住一句话:每天至少快走30分钟,直到身体发热、甚至微微发汗,就达到锻炼效果了。

  除了锻炼,吃以下三种食物也可以预防血栓。

  大蒜。大蒜中含有一种天然的血液稀释剂,其效果明显而持久。这种物质可增强心脏的收缩力量,降低动脉血管的阻力,使血液循环通畅,预防血栓形成。

  洋葱。洋葱能抑制血小板凝集,促进纤溶系统功能,从而预防血栓形成。它还能阻止自由基对动脉血管的损害,使动脉血管内壁光滑,富有弹性。此外,洋葱中还含有前列腺素A,能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量,预防血栓形成。

  生姜。生姜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小板凝集,预防心脏血管梗死和脑梗死。实验证明,进食牛排、奶酪和奶油等食物,能促进血小板凝集,加速血栓形成。如果同时吃些生姜末或姜粉,血液就会保持良好状态,不易出现血栓。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