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男生过分谨小慎微咋回事 精神专家刘华:是患了强迫症

  全程导医网 徐州就医指南:李小翰(化名)是我市某重点中学的一名初中男生,今年15岁。他平时学习成绩不错,数学更是其强项,多次参加奥数竞赛并获得优秀成绩。但他感到自己近来做计算题的速度越来越慢,这并非是被题目本身的难度所难倒,而是对一些演算过程中已经得出的结果“不够相信”。

  即便是例如“100 +26=126”这样简单的运算,他也会反复计算,更不用提那些涉及函数与代数的复杂运算了,他因此浪费大量时间,做题的效率自然一落千丈。

  李小翰对此感到烦躁不已,但越是烦躁,内心就越怕出错,于是每当做完题目或做到一半时就仿佛是被什么人强迫一般,总要折回头去重新算一遍甚至几遍,如此检查不休。

  这种反复的思考和回忆不仅仅影响了李小翰的学习,同样也影响到他的生活。与同学、老师交谈时,李小翰的脑海中总是思虑不停,“这样说,会不会惹别人生气?”“那样说,是不是就真的正确?”“以前遇到类似场景时,我是怎么回答的?应对是不是有纰漏?”……这样“谨小慎微”的后果就是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吞吞吐吐、犹豫不决,反而让大家对他逐渐有了些看法或怨言。

  李小翰的妈妈比较细心,她第一时间发现了孩子存在的问题,并意识到其严重性,果断带孩子到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就诊。

  经了解,李小翰自幼比较胆小,做事认真又谨小慎微,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都要反复检查,生怕出现错误。但今年表现出的一些现象已经是“过度”了,不能用认真二字解释。通过详细的检查,医生最终诊断李小翰患有强迫症。

  名词解释: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和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的意愿,需极力抵抗,但无法控制;患者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病程迁延者可表现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本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0岁左右,患病率为0.3‰,男女患病率相近。

  病症解析:强迫症有哪些症状?

  强迫症的基本症状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可以一种为主,也可为几种症状兼而有之。

  强迫意向:在做正确的事情时同时又出现某种患者不愿意甚至是相反的意向。如深爱自己孩子的母亲,一见到自己的孩子就出现将孩子扔下阳台的欲望,无法克制,但决不采取行动,患者深恐这种想法被付诸于行为而总是极力回避去抱孩子,以免引起恐惧和不安。

  强迫性穷思竭虑:对于一些缺乏现实意义的问题,如大自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实等无休止地加以思索,如反复思考“树上的叶子为什么会落下”、“人为什么要分男女”等问题。

  强迫怀疑:对已完成的事仍然放心不下,如门已锁好,仍怀疑是否锁好,或信已寄出,又怀疑是否贴了邮票,医生开处方后,怀疑药物剂量是否过小而贻误病情。总是疑虑不安,常驱使自己反复核对才能放心。

  强迫性对立思维:患者脑子里出现一个观念或看到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句,而大多是对立性质的。如想起“和平”,马上就联想到“战争”,当看到“快乐”二字,就马上出现“忧伤”。

  强迫回忆:对某一往事、经历反复回忆,明知缺乏实际意义,没有必要,但不断萦绕在患者脑海之中,无法摆脱。

  常见误区:强迫动作和行为

  强迫检查:多为减轻强迫怀疑引起的焦虑而采取的措施。常表现为反复检查门窗、煤气是否关好,电插头是否拔掉,账目是否搞错等,严重者检查数十遍还不放心。

  强迫洗涤:怕不清洁而罹患某种传染病、患者接触了某物,则要反复洗手,明知手已清洁,无须再洗,但控制不住,并可发展为洗衣物、洗澡,否则心绪不宁。

  强迫性仪式动作:患者总要做一定动作,以此象征着吉祥祸福,如一患者进门时先进二步,再退一步,表示他母亲的病就能逢凶化吉,如未完成这样的动作则必须重复,明知这是毫无意义的,但不做此动作,则焦虑不安。

  强迫询问:患者常不相信自己,为了消除疑虑或穷思竭虑给自己带来的焦虑,常常询问他人,以获得解释与保证。

  医生支招:强迫症如何治疗?

  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

  而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在起病之初未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可能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强迫症的病因复杂、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主要与心理社会、个性、遗传及神经一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许多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常遭受过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婚姻遇到考验、学习工作受挫等等。强迫症患者个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高标准严要求的倾向,有一部分患者病前即有强迫型人格,表现为过分的谨小慎微、责任感过强、希望凡事都能尽善尽美,因而在处理不良生活事件时缺乏弹性,表现得难以适应。患者内心所经历的矛盾、焦虑最后只能通过强迫性的症状表达出来。

  另外,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强迫症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遗传倾向,在神经一内分泌方面也存在功能紊乱,造成诸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无法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

  一旦确诊强迫症,治疗上要考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1、使用抗强迫药物:氯丙咪嗪和SSRI(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必要时合用抗焦虑药物(丁螺环酮)。建议在症状缓解后持续用药1年。

  2、要解除对自己强迫症状的紧张和害怕,对自己的症状要采取“不理、不怕、不逃避、不对抗”的态度,做到顺其自然,这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因为强迫症状之所以出现,往往由于患者不允许这种症状出现,非要和它对抗,这反而是在提醒、强化自己产生强迫症状。此时你越是强烈地强迫自己“不强迫”,实际上就越是强迫自己去“强迫”。

  3、个性要重新塑造,改变自己的不良人格结构,树立起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无畏、果敢的思维方式,绝不是一心一意地企图立刻消除症状,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特别提示:轻微的强迫是正常表现

  几乎所有的人可能都经历过强迫现象比如有时会有一首歌老在脑海里响起,或者出门后总在担心屋门是否忘记锁了?煤气是不是没关好?甚至会因此回家检查。可以说人人都可能会有强迫现象,如果一般来说这种强迫现象程度轻微、持续时间短、不引起严重焦虑等情绪障碍的话,就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期专家:刘华,主任医师,副教授,精神科大科主任。徐州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库成员、医疗事故鉴定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专家团成员。曾被评为卫生局“五一巾帼标兵”、“徐州市人民满意医疗卫生工作者”。从事精神医学二十余年,工作精益求精,对病人耐心细致,对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女性精神障碍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