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时间快慢的感知受内心情绪的影响

2014-02-11 09:42
摘要:
今年的春节晚会上歌手王铮亮一曲自弹自唱的歌让无数人唏嘘,连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采访时也感叹不已,他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徐州精神、心理热线:0516—81915179

  今年的春节晚会上歌手王铮亮一曲自弹自唱的歌让无数人唏嘘,连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采访时也感叹不已,他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什么在物理学上一成不变的时间,总会让人生出“它去哪儿了”、“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简直是度日如年”这样的叹息?

  对时间快慢的感知受内心情绪的影响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伴随着大屏幕上一年又一年,女儿长大而父亲变老的照片,无数人不禁泪眼婆娑。无论儿女还是父母都不禁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真的越过越快吗?其实答案我们都知道,即便全世界的表都坏了,时间也依然会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一秒一秒地走下去,变快的只有可能是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比如,与某人一见钟情的时候,感觉时间如白驹过隙,而被某人甩了的时候却感觉度日如年。所以有人为此创造了一个名词叫“心理时间”(mind time),因为我们对时间快慢的感知受内心情绪的影响。消极的情绪,比如恐惧可能让时间“变慢”。有研究者让一些恐惧蜘蛛的人盯着蜘蛛45秒,所有的受试者都觉得自己好像被折磨了很久。所以如果你真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也许应该恭喜你生活还算平顺,因为难熬的日子总显得漫长。

  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在他的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中写道:“所有我们谈论的爱情,只不过是记忆罢了,甚至可能连记忆也不是。”我们感觉时间越过越快其实与记忆中的“第一次”越来越少有关。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百年前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中说,随着我们逐渐老去,也许是因为成年后难忘的回忆越来越少,时间似乎越过越快。因为这些难忘的“第一次”往往是我们的记忆对时间的标注,比如第一天上学、第一次接吻、孩子第一次叫爸爸妈妈。年龄越大我们生活中令人新鲜激动的“第一次”相对会越来越少,于是当我们回顾过去的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候可能什么都记不起来,最终感觉时间飞逝,生命被荒废。

  对生命的期望同样会影响我们对时间快慢的感知,小朋友总想长大,所以老觉得时间太慢,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和大人一样不用上学,自己买吃的;而老人又总想让时间多停驻一会儿,好像有太多的事情都没有来得及做,太多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可惜时间总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从来不会为我们的期望而改变。大概正是这种期望和现实的对比让那些想留住时间的人有手握沙的感慨,让那些想往24小时里塞进更多工作和精彩的人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那些深夜不肯上床的夜猫族不过是想留住一天中真正属于自己的几个小时。通过调整内心的时钟来“留住时间”

  既然时间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感知,那么我们也许可以通过调整内心的时钟来“留住时间”。研究指出,那些最容易准确记住的时间节点就是那些特别的、有个人意义、强烈情感卷入以及鲜明画面感的记忆片断。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人生中尽量创造这样的时刻,也许当你再次回首你会更多感叹丰富精彩而不是虚度荒废,因为时间最终会被定格为记忆。有一种心理现象叫“假日悖论”(holiday paradox),假期出去玩儿的时候我们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但是回忆起来却有种“悠长”的味道。那是因为普通人一般2周内,记忆中只会增加6-9件新事情,而假日中几乎每一种体验都是新鲜的,所以回忆中的假日会显得“悠长”。看到这儿,千万别伸着脖子等待下一个小长假,其实你每天都能根据这个原理来让时间变“慢”,你可以选择一条不一样的上下班路线,尝试做一道新菜,和孩子玩一种新游戏,或者干脆拿起孩子的画笔涂个鸦.....

  还有一种让时间变“慢”的方法:认真体会当下,全然的觉察和感受可以放大时间。比如,慢慢地吃一餐饭,细细地品一杯茶,或者哪怕让自己的脚步和语速慢下来。很多人感觉时间飞逝是因为超高速运转的生活让他们无暇体会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虽然每天从天没亮忙到天黑黑,却感觉自己如同上了弦的机器人,每天的生活都如同例行公事,记忆中空空荡荡,一天下来根本想不起来做了什么,只有通过精神与身体的双重透支才感觉到这一天应该“很忙碌”。他们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是因为从“忙”到“盲”,内心的感受似乎已经关闭,忘了自己也忘了时间。可是那些缺乏情绪感受和个人意义的事件即使经历再多也无助于形成关于时间的记忆,于是时间真的不知道哪里去了。

  岁月飞逝而过,时间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其实我们每天都应该问问自己“时间去哪儿了”,这样才会提醒自己把时间花在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人和事上面,而不至于多年以后像歌中唱到的“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或者“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也许唯有如此,当下次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才能由衷地说一句:“虽然一年又匆匆而过,但是很值得也很安慰。”

  徐州精神、心理热线:0516—81915179

关注全程导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