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医附院(徐州二院)徐开林:书生院长的传奇

 

  与做血液病专家不同,徐医附院院长徐开林面对的不仅是医院,而是整个“江湖”。

  20多年前,徐开林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名顶尖的血液病专家。

  43岁的他已摘得了中华医学奖三等奖,获得了4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在他的理想正在变成现实的时候,他的人生轨迹在2002年发生了偏移,他被提拔为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下称“徐医附院”)副院长。4年之后,他再度升任徐医附院院长,这让原本醉心专业的他彻底走出了象牙塔。

  “做院长确实很累,一大摊子,千头万绪。”夹在大小会议间隙的这次采访,紧张得如同打仗一般,但徐开林谈起自己的医院管理之道却又异常简单——用心管理。“我已经把这家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只要把这个家时刻放在心上,就一定能经营好。”透过淡定的语气,隐约可以窥见他冷静外表下所蕴含的热情。

  挑战血液病

  同时进行两例骨髓移植手术不仅在徐医附院113年的历史中,就是在全国也属首次。而这次手术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及手术者就是徐开林。

  30岁的徐州铜山县体育老师张猛和43岁的徐州睢宁农民李怀刚相继在徐医附院被确诊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只能维持两年左右的生命。尽一切可能寻找与这两人相匹配的骨髓或造血干细胞并顺利实施手术,是徐开林向自己下的战书。

  十万分之一的骨髓配型成功率注定了寻找与张猛、李怀刚相匹配的骨髓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与其家人亲属进行配型没有合适的,在中华骨髓库中配型,也没能配上。徐开林没有气馁,继续向世界最大的华人骨髓库——台湾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求助

  “台湾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用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对库存的近30万名志愿者的骨髓进行检索,终于找到了与这两人配型成功的骨髓。当时就决定同时为这两位患者实施骨髓移植手术。”尽管时过境迁,徐开林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显得兴奋异常。

  由于从志愿者身上采集的骨髓必须在24小时内输入患者体内,而台湾与徐州远隔万水千山,从台湾花莲-台北-香港-南京-徐州,其间要经过三次转机,一次公路运输,容不得半点差错和意外情况,如航班延误、高速公路堵塞等等,稍有闪失,就可能前功尽弃。

  跨越海峡同时完成两例骨髓移植手术无疑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需要担心的状况远远不止这些。白天,徐开林协助医院各相关人员周密部署;深夜回到家中仍是难以入睡,常常一次又一次从床上爬起来,考虑送髓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以及应急方案。原本清瘦的他显得益发消瘦了。

  好在一切想象中的意外都没有发生,台湾同胞的骨髓和造血干细胞辗转千里,按原计划准时到达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经过4个多小时,徐开林和他的团队成功对两例患者实施了手术。

  “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我们也做了一些预案,把病人自己的骨髓抽出来以备不时之需。”徐开林回忆那场与疾病战斗的场景时,显得异常冷静,“但是这种预案只能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对疾病本身并没有治疗效果。”

  任何一种成功,背后都有其必然的原因。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造血干细胞移植时,作为博士研究生的徐开林就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品质受到导师的青睐。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医院进行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中,徐开林也是出了名的爱“泡”实验室,仅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慢病毒载体的优化改造及其包装细胞系的建立,一寸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记录就攒了4大本。

  国际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Kafri教授感慨地说:“像Doctor Xu如此拼命地工作,这在我的所有合作伙伴中从未见过,他富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血液病研究的进步。”徐开林的勤奋让Kafri教授第二年将其年薪从2.8万美元增加到了4万美元,这在中国留学生中是非常少有的。

  留在美国从事血液学研究,这几乎是徐开林的导师为他设计的职业轨迹。但是这种轨迹在碰到徐州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向徐开林发出邀约时,彻底发生了偏转。他决然地选择了重返徐医附院,肩负起徐医附院血液科发展的重任。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