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内科”一门五代从医,四代名医——专访“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指导老师”孙凤霞

  全程导医网 徐州中医资讯:孙凤霞现在每周三个上午在徐州市中医院名医堂坐诊,“导医的同志说我今天上午看了57个患者。”望闻问切,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为57位求医者诊疗,需要孙凤霞从名医堂早上开门应诊一直到中午送走最后一位患者,整个上午都必须全神贯注。“患者大老远地赶来不容易,要对得起每一位患者。”孙凤霞教授说。

  “世以医为业”

  曾祖父是光绪御医,爷爷是民国名医

  孙凤霞出身中医世家,“孙氏内科”一门五代从医,四代名医:曾祖父孙华麟是清朝太医院御医,祖父孙岱松是民国名医,父亲孙幼松曾在云龙区医院、民政局医院中医科工作,女儿黄焰是徐州市中医院呼吸科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女婿刘峰林是徐州市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

  孙华麟原籍山东泰安,在家传中医的基础上,针对北方气候干燥、肠胃病多发的实际,专攻脾胃功能的中医调养,创立了“孙氏内科”流派。功成名就之后的孙华麟在光绪初年来到徐州,在文亭街中兴巷7号挂牌行医。

  光绪帝在位时曾屡次征召名医入宫。孙华麟由于在内科方面的成就,被徐州知府举荐到太医院。清《清实录》(1908年10月21日)记载:“上疾增剧……谕令各省将军、督抚,保荐良医。”可惜的是光绪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脏腑功能全部失调,“调理多时,全无寸效”。辛亥革命后,御医们散落民间,孙华麟回到徐州。“太爷爷回来的时候,把被子都带回来了。在家里继续开诊所,什么内科杂症都看。”孙凤霞教授说,“当时我们家有两块匾,一块写着‘世代仁术’,是太医院送的,另一块小一点,写着‘大医精诚’四个字,是当时看病的群众送的。文革时‘破四旧’,卫校的红卫兵跑到我们家把两块匾都砸了。”

  孙岱松生于1884年,作为民国名医,他的事迹多见于《徐州市志》中。“解放前,祖父、父亲一直在家行医,不卖药,只开处方,患者到市内广济堂、春发正、祥顺成等中药房去买药。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不论职位高低,爷爷都一视同仁。爷爷常帮弱势群体的患者,不要他们的挂号费,没钱取药,爷爷就掏钱给穷人,讲不要他们还钱,去取药吧,只要病好了就行了。他们行善积德、治病救人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孙凤霞说,“爷爷民国时名气就很大。解放后公私合营,我们家的房子都交给了国家。爷爷先在第六联合诊所,后来到了二院(徐医附院)中医科。”1962年,78岁的“中医师”孙岱松被评为徐医附院“先进工作者”。1976年,一代名医孙岱松离世。

  孙凤霞教授说,她从小就跟着爷爷孙岱松学写字、抄方子,“1956年,爷爷进入徐医附院工作,原来在老家泰安行医的父亲孙幼松这一年也来到徐州,先是在大马路286号挂牌开诊,后来又到了云龙区医院、民政局医院。”现在年龄超过70岁的老一代徐州人都还记得孙幼松的名号,作为“孙氏内科”的第三代传人,他当时也是徐州名医。

  “作为‘孙氏内科’第四代传人,从小耳濡目染和祖辈的耳提面命,让我比一般中医人有先天的家学优势。‘医者仁心’,医务工作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从开始学医第一天起,我就下决心刻苦学习,该背诵的背诵,该记忆的记忆,对技术要精益求精,一定要做一个像我爷爷一样受人爱戴的名医。”孙凤霞讲述着,“甘草反甘遂,藜芦反人参”“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随口就背诵出《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歌》,“《黄帝内经》原文,我现在也能背诵,是当时爷爷教我背诵的。”

  医者的担当

  在重大流行性疾病面前,“孙氏内科”冲在前

  

       1961年8月,孙凤霞从徐州市第五中学高中毕业后,即到徐州市中医院工作。“半工半读,上午在中医学习班上课,教材是当时北京、南京中医学院等五家院校合编的教材,共18门功课。下午到门诊跟内科名老中医杨士廉、陈德初、陈继曾老师抄方、书写病历。在中医学习班学习5年,出来以后是大专。”孙凤霞说。

  1968年,响应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6·26指示,孙凤霞主动要求下派到连云港赣榆县青口镇、石桥镇的沙河村、九里村当起了“赤脚医生”。“在赣榆总共一年时间,当时徐州市中医院和徐州市保健院的医生共10余人分在一队,医疗队和农民吃住在一起。看到农村缺医少药、经济贫困,我给他们开单方,验方,开小方,利用针灸、推拿治病,花很少的钱就能把病看好,很受欢迎。要说艰苦,确实艰苦,交通非常不方便。1970年,我自己家里有孩子,后来又被派到徐州市郊区,巡回医疗,在下淀农村服务了一年。”孙凤霞说,医生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哪里需要就到哪里,这没什么可说的。

  谈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孙凤霞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我的两位传承人女儿黄焰、女婿刘峰林一直坚持临床工作。女儿黄焰是年初第一批徐州市新冠肺炎治疗专家组成员,一直在传染病院上班,有时还到县区睢宁、沛县等地进行会诊工作,有时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

  关键时刻显担当,是“孙氏内科”的传统。“民国时期,徐州多次暴发‘天花’‘菌痢’‘疫痢’等疫情,爷爷孙岱松等名中医都参加了救治。他虽然已病故40多年了,人们还没忘记他们的事迹。”《徐州市志》记载:“民国时期,徐州多次疫痢流行,中医张香谷、徐蔚亭、孙岱松等均参与救治,……于20年代为徐州中医中药学术的主流倾向之代表。”孙岱松在现存档案“自传”里提到,“1900年学医种痘,……徐州道台袁大化派我到邳县去点牛痘,4个月返回徐州,上(跟随)医学教员胡爱山(二十世纪初徐州名医),随学随行医。”从受道台袁大化指派到邳县“点牛痘”,到和其他名中医一起救治“麻疹”“疫痢”病患,在重大流行性疾病面前,孙岱松表现出了医者的担当。

  “中医是国粹,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十分重视、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彻底改变‘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尤其在2003年‘非典’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解放前不是这样。1929年2月,南京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消息传出,全国为之震动,中医界在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废止风潮。我爷爷亲眼见证了‘废止中医案’事件,徐州市中医界公推周惟曾等人去上海参加赴南京请愿团请愿。我爷爷也参加了,1961年我刚到徐州市中医院上班时,他老人家就给我讲述,讲得很详细,通过请愿、斗争,徐州中医界得到前所未有的继承和发展,行医由坐堂、挂牌行医等方式,发展到创立‘中医联合诊所’‘国医研究所’传授中医理论,参与组织了‘中医师公会’,促进了徐州中医的发展。”

  史料记载,1929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242个团体、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组织请愿团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愿,要求立即取消“废止中医案”。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听从民愿,取消“废止中医案”。为了纪念抗争的胜利,3月17日被定为“中国国医节”。

  “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从医59年,至今坚持门诊,参与会诊

  

       “1980年初,我迎来了中医事业发展中一次重要的机遇,那年江苏省在南通市中医院举办第一期中医临床进修班,我以最优异的成绩进入该院学习进修一年。导师有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师,名老中医陈继明老师、姚雨晨老师。朱老每周一、三、五上午上门诊带我应诊,我看完病后随时给我批改试诊本,随时给我讲他常用的经验方药,对疑难病的诊治诀窍他更是倾囊相授。1981年毕业时,他把他写的《章次公医案》一书送我。陈老每周二、四上午带我上门诊,也是随时批改试诊本,传授经验方药,所以我临床提高很快。姚老有空时也带我试诊,他是妇科,所以天数少些。40多年前老师批改过的试诊本,我现在还保存着。”孙凤霞说,“1982年初,朱老到连云港讲学,头一天他在南通就给徐州市中医院院长徐福棠打电话,嘱咐徐院长,一定安排孙凤霞去连云港听课,当日我和胡佩华主任一道去连云港听课。讲完课后,朱老又单独和我谈半个多小时,像叮嘱他自己的女儿一样,告诉我不光看门诊、查病房,千万要注意总结经验,科研、教学一起抓,多写文章送杂志发表,技术职称也该准备提高。他还把他写的《虫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一书送我,用毛笔签的名。”

  在临床工作中,孙凤霞教授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合创新,研制了多种方剂:胃病Ⅰ号方、胃病Ⅱ号方、胃病Ⅲ号方,治疗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等疗效显著;美容祛斑Ⅰ号、Ⅱ号,养颜祛斑Ⅰ号、Ⅱ号,也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孙凤霞教授说,国医大师朱良春把“神仙手眼 菩萨心肠”当做座右铭,“老师说中医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仁术,问诊要细心,不能不耐烦。”

  

       行医59年,孙凤霞教授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现在我每周一、二、四上午在名医堂坐诊,许多病人都是慕名而来。有时候,相关科室也喊我去会诊,最近我到神经内科病房会诊,该患者是一名植物人患者,长期卧床,肾功衰竭,四肢浮肿,‘双下肢按之窅(凹陷)而不起’,诊其脉沉细而无力,嘱予中药小青龙汤化裁水煎服日两次,鼻饲服用。另嘱患者家属用鲤鱼整条(一斤左右),去鳞甲、内脏、不放盐、文火煮服玉面汤为宜,鼻饲少量,日三次。再嘱用甘松30g、少椒目30g,水煎外敷患处,日三次。半月后该患者四肢浮肿已消,诸恙均减,患者家属倍感欣慰,表示感谢。鲤鱼消水有殊功是有文字记载的: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用鲤鱼的处方数处,多用鲤鱼消水。唐代孙思邈亦倡之,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均有鲤鱼为主药的消水方剂,内容精湛,足资效法。”孙凤霞教授说,“我在内科工作将近60年了,不论在门诊、病房、急诊值班、科研、教学等方面,都能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不忘初心,对患者真情关怀,为病人亲情化服务,对技术精益求精,在党的领导培养下使我不断进步。”

  孙凤霞教授说,徐州市中医院1956年11月21日建院,在彭城路384号,那时只有内、妇、儿、针、痔漏五个科室,日门诊量只有百余人次,床位20张。“1957年3月,由彭城路搬到富国街28号。现在徐州市中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江苏基本现代化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有职工1300多人,床位1200张,日门诊量达到3000多人次,有门诊楼、病房楼、医技楼、检验室、生化室等,我数不清;进口大型设备、CT、核磁共振等,和西医院一样齐全。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发展,群众越来越信任中医,中医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我们中医院一定会越来越好。”“我是‘孙氏内科’第四代传人。想想‘孙氏内科’150多年来的历程,我就一句话:中医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我的祖辈没遇上,我遇上了。”

  名医名片

  孙凤霞

  江苏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孙凤霞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教育工作室导师。

  出身中医世家,通晓中医经典,“孙氏内科”第四代传人,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深得其真传。行医59年,对内科消化系统疾病,造诣颇深,尤其对食道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结肠炎、消化道出血等及内分泌失调所致的黄褐斑、痤疮等,有独特的治疗经验,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在淮海经济区久负盛名。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