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不能“急刹车”,没症状不等于血压正常

  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尤其是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笔者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现将个人与患者沟通的一些体会和遇到的常见用药问题与大家交流,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告知1:降压不能“急刹车”

  许多高血压患者求医心切,期望医生开出的降压药一吃就灵,今天服药最好明天血压就降到正常,认为这样的药才是好药。笔者则常常以“欲速则不达”来劝慰患者:你是多年的慢性高血压患者,现在开始服药,但不能急于求成。启用药物治疗后,药物从吸收到产生降压作用,要有一个过程,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逐渐控制达标。此外,不同的药物,不同的个体,起效时间也有差异,况且自身机体与药物之间有一个相互调节、适应、平衡的过程,否则如坐汽车一样,急刹车容易发生问题。这样解释,可避免患者急于求成、频繁换药。

  告知2:用药切忌人云亦云

  临床上经常会碰到一些患者,其用药的理由是听人说某某药很好,便依葫芦画瓢。碰到这种情况,笔者会告诉患者,你是人云亦云。你怎么知道适合别人的降压药就一定适合你呢?别人的血压多少?是否还有其他疾病你知道吗?你自己测过血压没有?一个人的十个指头都有长短,何况是与别人相比呢……用这样的谈话方式,往往容易说服患者。

  告知3:没症状不等于血压正常

  我看病问病史时,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问患者过去有高血压没有,患者回答“没有”。问他测量过血压吗?患者回答“没有”。问他怎么知道自己血压正常?患者回答“我平时无头昏、肢麻”。笔者会告诉患者,的确有一部分高血压患者,即使血压很高,也不一定出现头昏、头痛、手麻等症状。相反,有些人头昏、手麻,却不一定有高血压,症状是其他疾病所致。部分高血压患者出现症状与降压药物的副作用有关,也可能是其他情况所致。

  告知4:血压不是“橡皮筋”

  降压不能像拉“橡皮筋”,忽高忽低容易出现问题。某些患者不愿意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使用短效降压药物又常常出现服药次数错误。有的患者一天只服用一片复方利血平片,不测量血压,自以为无症状就高枕无忧了。对此种情况,笔者常以吃饭作比喻:人要一天三餐饮食,你等于只吃一顿饭。

  有些患者当偶然测得血压降至正常后,害怕副作用,便自行停药,以致血压反跳。有些患者夏天停药,天冷时又吃药,以为天热血管扩张,血压不一定会高。遇到上述情况,笔者常以这样的比喻劝诫患者:如果这样,热带地方的人就没有人得高血压,而寒带地方的人个个都是高血压了。

  如果跟患者讲血压变异之类的话题,患者不一定能理解,用橡皮筋拉长缩短来形容血压的波动,并说明其危害,患者听后往往愿意接受长效降压药物。即使仍使用短效药物,患者也会注意服药次数并定时监测血压。

 

  联合用药注意副作用

  ●有的医生给患者开了寿比山(引哒帕胺),同时又开了双氢克尿噻,都是利尿降压药。有时候患者血压降下来了,但乏力、头晕、肢体麻木,这是利尿过度,失钾所致的症状。

  ●部分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后出现剧咳,有的医生当成气管炎让患者使用抗生素。殊不知,这是这种降压药的副作用。

  ●有的患者服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CCB)后,血压能控制,但浮肿加重,使用利尿剂后仍无改善。此时应给予低盐饮食,停用CCB改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