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是孩子成长的良药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日渐优裕,对孩子宠、偏爱、溺爱的风气也在逐渐扩散。一些家长或者自己曾吃过苦,抱着一种补偿心理,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任意满足;或者生活很富有,对孩子百般溺爱,尤其在金钱方面出手大方,任意娇纵孩子讲究物质享受。他们认为自己很有钱,有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孩子花点钱没什么。 

古语说“富门寒教育”。我们的邻邦日本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却经常对青少年进行饥饿教育、耐寒教育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孩子刚强无畏的品格,磨砺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具有锐意进取的精神。这些都将是孩子一生受用无穷的财富。相反,我们却将孩子放进金钱堆砌成的“蜜罐”中,将孩子溺爱成一个个只知享受、不懂奋斗的富贵浪荡子。  

这让我想起10多年前,我带领20多名西安、上海、香港三地的大学生到中国西部考察采访的事。考察中,通过10多天的接触,我明显感觉到,香港大学生比内地大学生吃苦能力强。内地孩子虽然大多家境不如香港孩子,但是却比香港孩子娇弱,怕苦怕累。我们在青藏高原,还遇到了一个叫松子的17岁日本女中学生,背着一个大大的背包艰难地跋涉着,而且她还是独自一人来中国旅游探险的。相比之下,队伍中我们内地的20多岁的男大学生都比不上这个羸弱的东洋小姑娘。
   吃苦也是一种能力,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吃苦能力越强,孩子的生存空间就越大,所以从小就得让孩子尝些“苦头”。
    在生物学上有个著名的“温水煮青蛙效应”:如果把青蛙突然扔进开水里,沸水令青蛙的神经系统受到强烈刺激,青蛙在条件反射的作用下可以迅速跳出去。但是若把青蛙放在凉水里,让水温慢慢上升,青蛙便浑然不觉危险存在,怡然自得地游来游去,等到它感到热的时候,已经无力动弹,唯有坐以待毙。这个实验也启示我们,人是有惰性的,会被环境慢慢地同化,而忽视周围环境的变化,最终将不能适应社会,而被社会淘汰。其实直白地说,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y4 W/ t+ _7 I. F( L/ {1 e& i$ a- a
    生活的艰难正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也是成长必需的营养。如果真的是想孩子好,就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的艰辛,磨炼他的意志,正所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

为了孩子将来有个强健的体魄,也为了让孩子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从小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依依的吃苦能力。从自己打理自己,帮助料理家务,到去乡下参加农业生产;从出游在外,到在家学习,该吃的苦头我都让她“品尝”。可能有人要说,你不是倡导快乐教育吗,怎么还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啊?我所倡导的快乐,不是随心所欲为追求享乐而获取快乐,而是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获得的快乐,通过付出努力征服困难而获得的快乐,这样的“乐”才是实乐大乐。)

最初,让孩子吃苦我也心疼,但是看着孩子日渐坚强自信,我心想:这苦吃得值!当然,让孩子吃苦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而定,切不可让孩子做超越极限或无法承受的事。由于依依自小有这种意识,所以每次劳动她都很高兴,每次爬山、远足、旅游她都很开心。

我买车几年了,大多时候就在楼下停着,无论是上学还是逛街购物(游玩),她从来都没有要求我去接送她,有时我看天气不好或者时间来不及主动提出送她,大多时候她都推却了:“爸爸没事,我自己坐公交车去行!”看着邻居的孩子上学放学车接车送,不坐爸爸的车不出门,我就自豪于我那懂事、自立、坚强、能吃苦的好女儿

人的一生充满坎坷,未来的日子到底是怎样,我们无法预料。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今天就必须让孩子吃些苦头,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经过艰苦环境造就的孩子,才会羽翼更丰,步履更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