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门诊孙东鹏:居丧反应不等于抑郁 应注意区别治疗

2017-10-09 14:26
摘要:
爷爷离世,他陷入无尽的自责......

  全程导医网 徐州东方医院/心理频道:爷爷离世,他陷入无尽的自责......

  居丧反应=抑郁?

  由于病人对亲属死亡这一应激生活事件的反应而导致的抑郁、悲伤或悲痛状态,称之为居丧或悲哀反应。居丧或悲哀反应不属于情感性障碍,而属于适应障碍。当病人有以下情况时则应考虑居丧,而不是原发性抑郁症所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重性抑郁的排除标准中提到,若丧失亲人后抑郁症状持续不足2个月,则不诊断为抑郁。这就是所谓的“排除居丧反应”。DSM-5中,这一排除标准被移除。这一举动可谓DSM工作组所做的最艰难、最富争议的决定之一,很多临床医师仍感觉,一般的悲伤和重性抑郁并不容易区分。

  有专家指出,DSM-5移除BE条目的初衷很单纯,只是希望确保那些满足抑郁症状-时长-严重度诊断标准的居丧患者不要被踢出MDD行列,他们本应属于这一群体。正如专家所说,“居丧和抑郁并不冲突;事实上,居丧反应常常参与抑郁的发病过程中。”

  高危人群要学会 释放自己的情绪

  1.表达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哭出来。

  2.允许自己感受痛苦与失落。

  3.寻求帮助。身边有很多人想帮你,让他们来帮你吧。

  4.保持你的生活规律。保留安全感、维持正常生活非常重要。

  5.经历心痛时,告诉自己,这是人类的正常体验而已。

  6.保持健康,好好照顾自己,避免过分放纵。

  7.不要为了那些自己说过、做过或者尚未说过、做过的事而自责,学会原谅自己。

  8.让自己在哀伤的过程中休息一下。体验24小时全年无休的痛苦,并不能帮你从中解脱。

  9.为将来的周年纪念和特殊节日作准备。想好自己在没有这个人陪伴的情况下应该做些什么,或者怀念些什么。

  离别之殇

  我们总有太多的离别,人一生之中总会经历这种丧失,我们总以为时间会等我们,容许我们从头再来,弥补缺憾。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灾难永远在猝不及防的时候来临,在命运面前,我们是如此懦恐,心胆俱碎,招架无力。我们唯一能做的只不过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小心的呵护手中的宝贝,一刻也不要放松。

  面对亲人离世,人们通常会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悲痛中伴随着各种情绪,处理不好有时候还会引发心理问题。

  比如小王。

  小王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人很帅,但精神萎靡不振。在市东方人民医院心理一科门诊,小王进入诊室后,一直一言不发。

  在心理一科副主任孙东鹏的鼓励下,小王渐渐开口,谈起了他的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位八旬老人,爷爷把我从小带大……那天晚上,天下着小雨,我正收拾东西想要外出,爷爷见我匆忙的样子,担心地问我有什么事吗?我没有回答他,只是硬着头皮收拾着东西,就匆匆地走了,哪知,这就是我和爷爷的最后一面。”

  “等我回来,爷爷就因脑出血进了医院……”

  “爷爷虽然去世半年了,但是我仍然无法释怀,觉得自己应该多陪陪老人,多听听老人的叮咛,甚至觉得是自己对爷爷照顾不周导致爷爷突然离世。”

  因此,小王每天把自己关在屋里,逐渐开始不想讲话,不去上班,常常发呆,和家人也极少交流,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不开心,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自己没有希望,自己如果能代替爷爷患病,代替爷爷死亡就没有现在这么痛苦了。

  孙东鹏耐心地听着小王的讲述。在与小王的沟通过程中,孙东鹏说,“面对家人亲友的逝去,放下执念,学会接受与怀念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死亡,是生命中无法逃避的事情,我相信在家人的支持,在我们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可以帮你顺利度过那些伤痛时刻。”

  实际上,当悲痛降临时,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让自己休整一下。我们想起逝者留下的珍贵记忆,我们聚在一起,深表哀悼和关切。在悼念过程中,许多人感到愧疚。因为他们很久都没来探望过他了;有很多想说的话没来得及说;或者后悔自己没能在逝者生前为彼此的友情、爱情或亲情做出更多奉献。

  悲痛是自然的、正常的阶段。一些人面对朋友、爱人、家人的逝去,表现得很坚强,拒绝表现出伤心,或者通过其他途径疏导伤痛。但是我们最终都会走出来,活回真正的自己。

  “丧失”导致的悲痛该如何调整?

  孙主任介绍,我们的悲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震惊。

  面对朋友、爱人、家人的故去,人们会首先感到震惊,不愿相信噩耗。这种情绪可以持续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星期。如果逝者是特别亲近的人,当事人可能都没有时间真正进行哀悼,他们需要安排后事、接待来访者,这时请你告诉大家,自己需要时间,想一个人静静地哀悼。

  第二阶段:质疑。

  在这个阶段,失落感极为强烈,有人食不下咽、夜不能寐,苦苦追问为什么自己会失去至亲,拒绝一切社交活动,感到内疚,对别人拥有的幸福表现出愤怒与不满。当你感觉自己想“与世隔绝”的时候,请主动向大家寻求支持和帮助。

  第三阶段:接受。

  逐渐接受现实是当事人开始处理困境的表现。每个情绪阶段都需要一定时间。你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自己更快地到达“接受”阶段。

  那么,面对失去,该如何自我调整呢?

  事实上你正在面对死亡与离别,这是一种充满丧失感的情绪。痛苦即是分离,害怕正是接受。盲目的乐观可能是一种逃避,觉得生命脆弱恰好是一种对生的珍视。所以出现伤感、痛苦的情绪非常自然,要鼓励自己停留在这种情绪中,静心去感受它、接纳它,会让你变得坚强。

  心理成熟的人会体味失去亲人这种情绪,允许自己处在悲伤与绝望中,而不会选择快速逃离。人的内心有环境或外部信息刺激所生成的内部现实感,人没有一个固化的我或者情绪特征,也不必刻意把持一种稳定的内心或者情绪。如果我们通过理性、转移,隔离这些情绪,把它潜抑在内心深层,人会在很长的时间不得不面对这些逃离出来的悲哀、丧失、焦虑与恐惧,结果形成神经症性情绪征候群,如抑郁、孤独、无意义感,生活反倒是真正的丧失。

  本期专家

  孙东鹏 主治医师,东方人民医院心理一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睡眠研究会会员,擅长睡眠障碍、抑郁症、物质依赖、心身疾病及各类神经症的诊断、治疗。曾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接受NLP高级心理培训,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学习rTMS物理治疗,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进修学习。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电生理治疗工作多年,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获得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在省、市、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门诊时间:周一 、周二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

关注全程导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