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新一轮医改全面启动实现惠及群众满意

   镇江新一轮医改,正在坚实有力地前行。

  作为我省唯一的国家联系试点城市,镇江市去年起率先在全国全面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目前,全市人均门诊费用121元、住院费用6000元,两项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诚如镇江市委书记许津荣所言,对照卫生部出台的改革方案,按计划于2012年实现的改革目标,在镇江,大多数将提前实现。

  集团化列车,驶向“公益化站台”

  象山卫生服务中心,是镇江新一轮医改后,第一家正式进入“集团编制”的社区医院。中心主任袁安宝说:“与之前相比,现在门诊量增加了30%。”

  袁安宝口中的“之前”,指的是2010年1月29日之前。当天,象山社区医院挂上了康复医疗集团的牌子,正式成为集团的一分子。这种社区卫生机构牵手医疗集团的模式,成为镇江医疗改革一大亮点。

  镇江第一轮医改以医保体制改革为轴心,在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方面,取得明显绩效。新一轮医改,则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要切口,以强化公益性服务力度与覆盖范围为本质诉求。2009年11月6日,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和江苏江滨医疗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集团化”,成为镇江新一轮医改的重要特征之一。

  集团化之后的镇江医疗行业,以市一院(康复医院)和江大附院(江滨医院)两家三级医院牵头,市、区二级以上医院悉数加入,分别组建成“康复医疗集团”与“江滨医疗集团”,前者以资产为纽带,后者以技术为纽带,将所有公立医院的人、财、物在集团内统一运行、优化组合。而两大医疗集团并驾发展,避免了可能产生的医疗垄断,促成了良性竞争。

  集团化之后,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彻底改变。镇江市政府委托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起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两大集团相继成立了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保障改革的方向,院长负责推进医院机制创新和快速发展。

  江苏康复医疗集团总院长、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朱夫已经开始他的计划,成立四大中心——采购供应中心、消毒中心,负责集团的统一采购、消毒,以降低成本;临床检验中心、影像诊断中心,提高基层医院的诊断水平;与社区医院全面联网,就医一卡通。

  “改变就医模式,提高医生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改革的核心问题。”江滨医疗集团总院长、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刘东明说,尽管集团的整合途径不同,但三甲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帮扶,成为了现实。

  随着集团化向镇江的社区医院延伸,医疗体系中的“利益各方”都成了赢家。市区15家社区医院,正在集团医院的帮助下进行标准化改造。来自卫生部门的消息说,这些社区医院“入团”后,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了26.9%。

  “抱团”构想,打造就医新格局

  年近七旬的纪敏娣,家就住在镇江黄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的建设新村。患高血压的她告诉记者,以前她要赶往两公里外的市第一医院,每次门诊排队等上老半天,“现在不同了,就在家门口看好大夫,省了车费、挂号费,药价也便宜”,而且,一次就能配一个月的药量,再也不用每个星期跑一趟医院了。

  “用社区卫生服务的费用,享受三甲医院的服务。”这是镇江社区医院的宣传口号,也是普通百姓正在实现的愿望。

  过去,患者不愿就近到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症结”有二:一是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没有获得居民足够信赖;二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配置有所欠缺。镇江新一轮医改措施有的放矢,就这两大“症结”进行了全面的制度设计,逐一加以破解:

  在业务支持方面,医疗集团将通过采取临床服务、人员进修培训、业务指导、设备支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管理、专科建设、临床诊疗技术等进行帮扶;实现“双向转诊”,转诊病人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具的转诊单,在集团各医院实行“一免三优先”:即,免挂号费,优先预约专家门诊,优先安排辅助检查,优先安排住院;集团各医院则将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康复期患者或临终关怀患者,及时下转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并提供治疗方案和日间病房定期查房;而作为人才支持方面的一项制度保障,今后,镇江二级及以上医院医生申报中高级职称任职资格,均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满一年。

  医保政策的导向上,镇江也对“入团”后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予以充分的倾斜扶持:参保人员在社区就诊,超过起付标准以上的费用,个人只需支付15%,分别比一级、二级、三级医院低10%、15%和25%。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延伸出的家庭病床、家庭出诊,一并纳入了医保的报销范围。

  “公”字当头,延展更大减负空间

  民生主导下的镇江公立医院改革,以公益性为价值取向,其根本目的,是为百姓提供更优质、更便捷和更价廉的就医服务。

  2009年的江苏省行业统计数据表明:全省三级综合医院住院均次费用平均为1万余元,镇江只有6000余元,低于均值;门诊均次费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平均为135.43元,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144.29元,从低到高排,分列全省第二位和第三位,数额远远低于周边城市。

  早在2006年,镇江市卫生局发布《关于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矛盾的若干意见》,这就是颇有影响的“镇江十八条”。也是在这一年4月,镇江市二院在全省率先推行50个单病种最高限价。记者了解到,“单病种最高限价”目前已在镇江各大医院普及,惠民效果显著。以市二院为例,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表明,非城镇职工参保对象出院人数同比增加了10%,而人均住院费用却明显下降。

  镇江市市长刘捍东指出,“医改的目的,不是让政府把医院养起来,而是建立一个‘基本医疗政府保障,增值服务个人买单’的健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如大病治疗,在医保支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块商业保险,镇江人看大病就不用愁了。”

  令人欣喜的是,针对年龄在60岁以上的基本医保救助对象,镇江自今年开始实行“基本医疗服务包”救助制度。“服务包”救助对象,在定点社区卫生机构门诊的医疗费用,符合医保规定的部分,全部由政府买单。

  镇江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卫生局局长林枫表示,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镇江医改必将在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在“医院得发展、群众得实惠”的民生轨道上,继续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