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人民健康 抓住医改“脉门”

        “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3月5日上午,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铿锵有力地说出这句话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当天下午的分组讨论中,医卫界代表和委员备受鼓舞,纷纷表达着自己的心声。

  对人民健康强烈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孙志刚说,总理的报告很给力,对于今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部署不仅亮点多,还有很多新的说法,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医改最多的一次。

  “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这是政府工作报告给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卫生厅厅长王咏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她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强烈关注和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让人倍感振奋。

  健全薪酬制度最接地气

  总理在报告中特别提到,要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这句话让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玛依努尔·尼亚孜兴奋不已。她说,医务人员呼吁了这么多年,这次的报告终于提到了,而且还非常具体,说明总理理解医务人员的辛苦,就凭这一点我们也要努力做好工作、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说,医疗卫生行业门槛高、风险大、工作苦,这些特点决定了医生应该是高收入群体,政府工作报告里专门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对医务人员付出的认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希望政府尽快出台可操作的措施,让医生尽快看到效果,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热爱这个职业。“一旦有了职业荣誉感,医务人员对职业的道德遵守就会加强,对病人的服务肯定会越来越好。”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钱海鑫说,健全薪酬制度是总理回应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关切。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医患关系紧张,导致很多医务人员不能安心工作,在精神上面临着很大压力,希望政府能引导全社会尊重医务人员,还医生一个安心的执业环境,加强对医务人员和医疗环境的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赵铱民说,医务人员正面临着困难的执业环境,报告中能否再加上一句话:努力营造和谐的执业环境和医患关系,以便给700多万医务人员以执业信心,更好地鼓励大家为人民群体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抓住了医改的“脉门”

  很多代表和委员都发现,“分级诊疗体系”这个词汇是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苗毅认为,当前,我国的医疗资源确实存在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浪费的现象,只有建立分级医疗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作用,切实提高医疗体系的效率。报告提出要建立这一体系,可以说真正抓到了医疗体制改革的脉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呼吸内科教授孙铁英说,单纯说看病贵是不客观的,对老百姓来说,贵不是最无法接受的,看病难才是最头痛的,可即便大医院的大专家每天24小时都出诊,依然会有许多病人的看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我们必须来分析一下当前患者的就医意愿是否合理,从临床实际来说,到大医院看病的绝大部分病人其实都不需要找大专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里完全可以“消化”。为什么患者不愿意选择基层,是因为他们对基层医生不信任。

  孙铁英认为,当前,很多基层医务人员的受教育、受培训程度,以及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都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建立完善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提供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薪酬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培养出合格人才,并留住人才,这样才能把病人留在基层,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的窘境才能够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