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之光 ——写在徐医附院实施高质量转型发展两周年之际

  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信息:浩瀚沧海,千帆同行。风颠浪急,云涌潮动,前路一片茫然。

  一束光,蓦然划破天际,于茫茫海天间照亮一条劈波斩浪之路。

  这光,是探路者之光。

  两年前,就是在医改深水区中,徐医附院率先开启了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践,坚持刀尖向内、自我革命,打响了大型公立医院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第一枪。

  处在医改深水区的大型公立医院该走向何方?

  两年时间,这艘从苏北驶出的医疗航母,用狂风骇浪中愈加耀眼的光芒,为徐州、为江苏、为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转型改革开辟了一条崭新航线。

  猎猎作响的风帆之上,八个大字赫然入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这束光,映射出不忘初心使命的担当与坚韧

  使命的降临,总是同时伴随着机遇与挑战。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

  同月14日,徐医附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在江苏省委“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号角声中,徐医附院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价值观为引领,以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区域医学中心为目标,拉开了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改革大幕。

  一艘已经航行了120多年的医疗巨舰,迎着新时代的曙光,开启了全新的航程。

  机遇是显而易见的——中央提出的“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两大战略,省、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蓝图以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建设要求,徐淮地区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4500名干部职工对医院发展的期待……

  而挑战,更如冰山迫近——长期规模扩张的弊端日渐凸显,接近7000张床位对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以及医院管理形成了巨大压力。医生忙碌疲惫、患者就医获得感不高,庞大的巨轮之下,底盘早已不堪重负。

  医学,本不该如此。改革迫在眉睫,新上任的党委书记、代理院长王人颢带领新领导班子和全院职工上下求索,对标找差,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职业精神大讨论,迫切地寻觅新的道路。

  回望,有时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在大讨论中,医学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被一次又一次提出来,引人沉思,发人深省。千百年来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救死扶伤,守护健康”成了王人颢心底最强烈的呼唤。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高度赞扬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深深地震撼了他。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没有行动上的突围。他迫切地希望用价值观的引领推动医院改革发展。医学的本质是纯粹的、简单的、真诚的;历染杂墨的医学,是时候回归纯粹的白色了。

  方向既定,再大的风浪,也无法阻止前行的力量。

  没有航线,那就自己辟出一条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确保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医院工作中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没有灯塔,那便自己点亮一盏灯——“1234”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随即提出,指引全院职工沿着正确的方向携手同行。1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即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区域医学中心;2就是实施“两大战略”,人才学科与文化铸院战略“齐头并进”;3就是狠抓“三项工程”,狠抓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4就是实现“四个回归”, 即回归初心、回归本职、回归传统、回归梦想。

  没有旗帜,那就自己树起一面旗——两年间,徐医附院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做有知识、有能力;有温度、有情怀;有尊严、有价值的新时代“六有”徐医附院人;管理部门全心全意为医务人员服务、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两个全心全意”理念;锤炼品德修养,让医德品行正起来;坚持学习为先,让专业素质和能力强起来;不忘行医初心,让医疗服务暖起来;传承宝贵经验,把优良传统扬起来;坚守医者正道,让规矩纪律意识挺起来;保持健康体魄,让身体素质好起来的“六个起来”理念……

  无畏的探路者,经受住了风浪的磨砺。2019年,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两年时间,徐医附院改革成效显著,综合实力位列中国顶级医院排行榜第63位,地级城市医院排行榜第2位,荣膺“国家2019年度群众满意的医疗机构”称号和“人文爱心医院”称号。2019年初,王人颢在医学家峰会上被评为“推动行业前行力量十大领导力院管专家”。去年,省卫健委在《江苏省整体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将指导、支持徐医附院建设为淮海经济区区域医疗中心和高水平省级综合类医疗中心。

  这艘百年巨轮平稳驶过了改革最初的试水期,以事实胜于雄辩的姿态改变了当初部分人的质疑,朝着既定的目标方向,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医院坚持高点站位、推进内涵式转变提供了体制机制上的保障。”王人颢说,“党委充分发挥了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坚守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为医院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医疗样板指明了正确方向。”

  这束光,散发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

  一切的改革,都需要勇者披荆斩棘;所有的蜕变,都意味着自我突破。

  王人颢清楚,转型发展必须直面痛点,敢出硬招。徐医附院打出的第一记改革拳头,就是后来被称为“打响大型公立医院转型发展第一枪”的减加床措施。

  徐医附院将取消全部2000余张加床!这一消息如同一场地震震惊了整个医疗界。质疑与谣言随之而来,全国各地的记者闻讯赶来,人们被这家地处苏北的三甲综合医院“刀尖向内、自我革命”的“狠”劲深深震撼。

  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智慧,怎能迈出果断而坚毅的步伐?新一届的党委领导班子决心用事实说话。上任两个月,在他的带领下,徐医附院削减1000张走廊加床,半年后又陆续取消了1000张加床,累计取消床位2000余张,相当于一个三甲医院的规模,医院床位数最终回归到江苏省卫健委批复的4150张。

  有人质疑:床位减少会不会增加看病难问题?但真正的事实是:医院的走廊再次变得宽敞明亮,医护人员的脚步轻盈了起来;而与此同时,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平均住院日的减少有效抵消了床位缩减可能带来的住院难问题。

  “我们科室的平均住院日从10日锐减到5日,床位周转明显加快,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治疗。”消化内科主任费素娟介绍,自去年1月该科室开启日间病房后,胃肠息肉等手术可做到24小时内出院,对患者来说,住院费用明显降低。以肠道息肉手术为例,以前住院费用一般在1万元左右,现在只需要四五千元,患者自付比例大幅下降。骨科副主任辛兵谈改革的体会时提到两点好处,“其一,控制好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住院周期,患者能够实现早期康复。其二,大幅减少床位,使得医护人员处置简单病例的时间减少,医生精力用于治疗疑难杂症,四级手术量上升,医疗水平显著提高。”现在临床医务人员也慢慢领会医院领导的“良苦用心”。

  减加床“余震”未退,另一项举措再次轰动淮海经济区。2018年8月,在中国第一个医师节前夕,徐医附院在淮海经济区率先实施医务人员双休制度。“实行双休,人民群众能不能理解?前期,我们做了多次调研,在市政协会议上、卫生主管部门会议上、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调查中,了解到过去无序的医疗竞争,给医务人员带来了强烈的职业倦怠感。周末本应该是家人团聚或者学习充电的大好时光,不能因为无序的医疗竞争,诱导过度的医疗需求,要让人民群众和医务人员回归到社会人的状态。但是同时,我们也”保证急诊24小时开放,门诊正常开放,这些能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王人颢如是说。从此,医务人员结束了“5+2”“白加黑”的过劳状态。人民群众的诊疗不仅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还对此举给予了高度评价,医者的尊严和价值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此举也获得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点赞。

  “最大的感受是节奏终于慢下来了。”该院肝胆外科博士张斌说,现在他基本每周都会外出“充电”,终于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肝胆外科护士长李静发现,护理团队的精神状态更好了,服务态度也更好了,患者对她们的信任感更加强烈。

  紧接着,2018年10月,徐医附院又实施了一项新的改革——启动实施党建带头人、业务带头人“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全院党总支由5个调整到9个,9个院党委领导班子的党员关系全部落到支部,以科室为单位调整支部建设,实现“支部建在学科上”,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对党员的直接教育、管理和监督。

  在此基础上, 实施科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制定年度考核标准。自2019年底,院领导和每个科室主任座谈,帮助科室发现问题、找准定位、制定发展路径,然后由王人颢亲自带着院领导到科室签订责任书。50多个科室,每一个都是这样细致深入,这项工作持续了6个月,“双带头人”工程落了地,科室发展也有了方向和抓手。

  为加强人才学科建设,医院启动卒中、胸痛、创伤三大中心升级工程,着手推动建设新生儿、危重孕产妇救治、肾脏移植中心和肝脏移植中心建设工作。2019年外请专家评选出医院首届中青年人才10人和青苗人才8人。2020年正在开始新一轮的人才评选工程。与此同时,面向全院青年开启院课题申报项目,包含临床、护理、管理,总投入超过3000万。

  徐医附院党委将在2019年底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总体要求,将2020年确定为能力提升年和制度深化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来了重症救治能力不足的问题。回想起来,医院提出能力提升确实的谋划在早。2020年3月,医院开始推动青年医务人员能力提升工程,对全院青年医生进行轮训,分批次在重症医学科、急诊ICU以及神经内科ICU等重症医学专科科室进行轮训。2020年6月30日,第一批19名学员已经完成了三个月的培训于结业,同时第二批20名学员开始进入培训课程。记者了解到很多学员,都是主动报名参加培训。经过培训后的年轻医务人员充满自信,诊疗能力得到加强。此项工程的推行,充分彰显了医院管理层理念的前瞻性和管理者的智慧。

  产科副主任医师孙礼强就是首批毕业的学员,他说:“三个月的培训,不仅开阔了视野,自身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面对重症患者更加从容、更加自信了,掌握了很多以前在普通病房不敢做的操作,而这些都是能够及时救命的技能。”

  7月3日,首期急危重症护理救治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始启动,首期33名学员进入培训课程。

  减床位、调结构、抓内涵、提质量、树人才、重创新…… 一切改革措施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回归”——让医院回归使命初心、让医生回归医者本职、让诊疗回归优良传统、让人们回归健康生活方式。

  回归,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价值观的引领下阔步前行。

  两年来,徐医附院平均住院日由9.6天下降至8.16天,住院患者次均费用下降近15%,药耗比下降11%,单病种数量上升10%,三四级手术比例上升至78%,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同时,深化专科护理和优质护理,组建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徐医附院分队,积极开展护理延伸服务、护理帮扶、一病一品等专项活动,门诊病人满意度达到98.76%,出院病人第三方满意度达95.9%,全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率达100%,医疗服务品质持续提升。

  2019年,徐医附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6项,位居全国综合医院第72位。通过人才引培和技术创新,医院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体外人工膜肺(ECOM)、疑难心律失常的诊治、全球最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杂交手术室的建设等标志性技术和设施上实现了“超车”发展。在艾力彼2018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中,徐医附院16个专科全部位居全国地级市医院前10名,其中15个专科位列全国前五。

  这束光,凝聚为白衣为袍赴国难的大义情怀

  越是在惊涛骇浪中,越需要中流砥柱的岿然挺立。

  越是在危难之时,越需要主心骨凝聚万众一心的力量。

  在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阻击战中,作为区域龙头医院、徐州市定点救治医院,徐医附院用锐不可当的冲锋精神和牢不可破的医疗防线,牢牢守护1000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经历46天生死拼搏,这场疫情,成为医院改革成效的最好检验。

  “抗击疫情是一场硬仗,守好医疗主战场,必须发挥党委引领作用,引导价值观回归,把思想统一到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一医学的终极目标上来。”在这场涉及生死的“最严考试”中,作为百年老院的掌舵人,王人颢心中有着明确方向和责任。

  1月22日,医院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疫情防控指挥部和救治专家组,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疫情防控工作总要求,院党委确定了“科学、规范、有序、安全”的防控原则,将职责明确到每一位院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调整发热门诊布局、调配人员 充实发热门诊力量、筹划物资储备等一切工作都在进行。

  大年初一一早,领导班子全员归岗,紧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赶在疫情暴发之前,对疫情防控进行了周密部署,及时腾空感染性疾病科整栋楼,组建抗疫突击队和预备队,当天下午徐州1号病人出现,徐医附院在第一时间收治了这位患者和因他受感染的多位家人。

  大年初二,院党委发出全院全员停止休假,在岗待命的通知。疫情暴发,医院开始陆续收治病人,一场与病毒短兵相接的肉搏战真正开始了。

  大年初三,4500多名员工几乎全部到岗,医院以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作为两项重点目标,迅速落实医疗、护理、感控、安全、后勤、物资等全方位疫情防控工作——被确定为收治科室的感染性疾病科冲在一线,科主任主动要求“隔离病房中一切直接接触患者的诊疗活动均由本科医护人员先上,特别是党员同志首先承担”;为方便护理工作,减少交叉感染,隔离病房的护士们集体剪掉长发;为保证战斗力,医院全员实行四班倒,两个月时间里,很多医护人员没有回过家。

  疫情倒逼医院在短时间内迅速推进技术创新:在全省率先采用新冠肺炎患者血浆治疗技术;在全市三级医院中率先取得核酸检测资质;短时间内研发出新冠肺炎轻症人群的传统康复辅助AI设备,并无偿捐赠湖北黄石一线…… “疫情在哪里,患者在哪里,我们医护人员就冲向哪里!”王人颢说,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就是践行初心使命的自觉,就是无声而有力的价值观引领。

  一组数字见证了医护人员不忘初心、冲锋在前的热血担当。在医院党委发出成立院抗击新冠肺炎“党员突击队”通知后,不到3个小时,内科总支就有80多名医护人员主动报名参加突击队,随时待命准备增援发热门诊;2月1日,医院收到省卫健委组建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的通知,1个小时内,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的7名医护人员迅速组队成功,背上行囊,奔赴一线;2月11日上午,徐医附院第三批援湖北黄石医疗队再次出征,从接到通知到报名不到1小时,从收拾行李到快速集结不到15小时,12名队员来不及与家人解释,毅然踏上征途。全院行政、总支、各部门人员齐上阵,连夜为队员准备物品,确保第二天一早准时出征。1月29日,在院党委发布《告全院共产党员书》后,全院共有1350名党员递交了请战书。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死之战。这是一群白衣为战袍、悬壶济苍生的时代英雄。他们的坚守,最终换来了人民的胜利。

  2月5日,徐州确诊病例第一位治愈者出院,全市人民为之振奋欢呼。从此,越来越多确诊病例治愈出院的消息传来,至3月12日,徐州市在院治疗的最后一例确诊病例终于顺利出院,这意味着,全市累计确诊的79例新冠肺炎病例已全部治愈出院,4500名徐医附院人用不舍昼夜的守护,赢得了“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伟大胜利。

  党委领导班子经过慎重研究和分析,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成为常态化。如何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保障日常的诊疗工作,实现“两手抓”,而且要两手抓硬抓实?王人颢带领班子进行了及早地谋划。2月2日,召开全院大会,对“两手抓”的工作进行部署,包括医院率先取得核酸检测资质、对出入口实施严格管控、推动预约诊疗、对诊疗流程再造、设置病区发热待查区……一系列的举措让医院的日常工作很快开展起来,自三月中旬以来,医院的工作量恢复到2019年的同期水平,诊疗秩序井然。

  这束光,照亮区域医疗样板的新时代蓝图

  这条“刀尖向内、自我革命”的转型之路,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

  著名医改专家魏子柠赞誉,徐医附院的转型发展迈出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重要一步。《人民网》评价徐医附院打响了大型公立医院转型发展的第一枪,《光明日报》评价徐医附院率先探索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医疗改革之路。

  对王人颢来说,两年摸索实践,让他对医院改革方向和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区域医学中心,这是医院自身的发展定位;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医疗样板,这是医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徐州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提供有力抓手的主动作为;建设淮海经济区区域医疗中心和高水平省级综合类医疗中心,这是省卫健委对其提出的高标准要求;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不能没有高水平的附属医院,这是徐州医科大学党委的要求;而站在全国层面,徐医附院的探索无疑已为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板。

  两年时间,从最初顶住压力果断启航,到劈波斩浪坚持前行,再到云开雾散潮平海阔,一路走来,王人颢有着太多感慨与感悟。

  “高质量转型发展是一场深刻变革,必然伴随着转型阵痛,涉及利益取舍,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既绕不过也躲不过。”他说,“现在是我们提升能力最好的时候,我们要发挥探路者的锐气和智慧,勇于突破瓶颈、攻坚克难,用前瞻的眼光、创新的思路、科学的方法,修炼内功,推动医院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出现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的这句话,更加坚定了王人颢推动以价值观引领医院高质量转型的信心和决心。

  “改革推进两周年,我可以自信地说,这条路,我们走对了。之所以能够这样说,是因为我们的每一步都与总书记提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总要求完全契合,与新发展理念完全吻合,与新时期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相吻合,“六有”“六个起来”“两个全心全意”“四个回归”等以及改革的各项举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在大型公立医院改革中的生动实践。”王人颢如是说。

  好风助力,海天一色处,这艘医疗航母正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向着梦想与希望的航向,探路者之光,终将照亮一片海阔天空。

  文章来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