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疗卫生70年】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我们和时间赛跑

  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信息:说起“120”,大家对这串数字并不陌生,一个电话,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专业的救护。然而把时间线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却是这样的一番情景:5辆改装的救护车,车上一名司机和一位医生,设备简单到只有一个帆布担架和一个医用急救箱。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已拥有41辆专业救护车,并装备GPS卫星定位系统以及先进的集除颤、起博及监护功能为一体的医疗急救设备,院前急救也早已从原来的单纯院前转运发展为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为徐州及周边群众提供了坚强的急救保障。


规划中的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大楼

  从简易救护车到“移动急救室”

  1980年进入市急救医疗中心做驾驶员的梁宁学可以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急救”了,回忆起当时的急救条件,梁宁学告诉记者,那时候,全市只有5辆破旧的救护车和十几位急救人员,“1958年产的老跃进,还有英国华沙车,经过改装后,就成了急救车。”而当时车内的设备,也是简单到仅配置了帆布担架和医用急救箱,“强心剂、绷带、红药水、紫药水、止疼片……只能进行伤口止血之类简单的医务处理。”

  现在街上的救护车经过时,我们远远便可以听到长长的警报声,但在梁宁学那个年代,却只能依靠手摇铜铃。“当时车上没有警报器,只有德国制的铜铃,谁出车的时候谁就挂在车上。”据梁宁学回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市急救医疗中心才从天津购买了6台警报器。

  不仅是设备的简陋,当时车辆的性能也让人堪忧。由于经常跑周边地区的山路,本来车况就一般的救护车,于是便经常会出现各种毛病。“几乎每次回来都要对车辆进行维修,换皮管、修排气管、补轮胎,样样亲力亲为。”梁宁学说,当时驾驶员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兼职修车工。

  从最初的改装老跃进,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依维柯,再到如今焕然一新的奔驰救护车,救护车的升级,极大地改善了急救的条件。

  如今,市急救医疗中心的救护车数量已增至41辆,其中中心自有救护车30辆,28台为重症监护型救护车。与此同时,车内配置的设施也越来越先进,GPS卫星定位系统、呼吸机、除颤监护仪、心电监护仪、自动化升降上车担架等样样俱全,这些设备将救护车变成了连接患者、医院、120信息中心的中枢,成了名副其实的“移动急救室”。


早期救护车设备只有氧气瓶、药箱和担架

  从“搬运工”到医学领域“杂家”

  急救医生被誉为“与死神赛跑的医生”,但在早些时候,他们却部分扮演着搬运工的角色。“上世纪八十年代,出车人员通常由司机和一名医护人员组成,说是医生,其实也帮着一起抬担架。”梁宁学回忆,直到1998年才在救护车内配备了护士。

  也是在这一年,张巍进入市急救医疗中心,成了一名急救医生。“当时每天最多也就出四五趟急救任务,而如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早已翻倍。”张巍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已走入管理岗,但一线的艰辛,却是有目共睹,“就在前不久,有一位同事24小时内出了26趟车。”

  因为院前急救是24小时工作制,像每天出车20多次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市急救医疗中心的医护人员早已习以为常,“有时刚端起碗来,电话一响,就得放下筷子立刻出发,等出车回来,饭菜早已凉透了,经常一顿饭要吃上三、四遍,就连睡觉都不敢脱衣服,常年和衣而眠,为的就是快点儿、再快点儿……”张巍说,这几乎是她身边的同事现在每天的工作状态,只是希望为每一位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哪怕快一秒钟,也可能意味着一个生命被挽回。”

  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市民健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如今,医生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搬运工”,而成了集各种本领于一身的“杂家”。“徒手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外科清创术、包扎术……每项技能都是必须要掌握的。”

  此外,为保证每天的急救任务顺利开展,他们每天至少要提前20分钟到岗,仔细检查、补充院前急救所需要的各种仪器、药品、耗材,并确保所有车载急救物资完好率达到100%。“每个月的工作时间至少240小时,大大超过了法定工作时间。”长期的高强度劳动和精神紧张,使他们很多人患上了神经衰弱、胃肠病、肩周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有这样一组数字:2018年,市急救医疗中心总调度车辆39180车次,其中有效出车34683车次,救治伤病员34786人次;受理重大突发事件19起,出动28车次,救治重大突发事件中危重伤病员89人次;300公里以上转运患者12车次;完成各类保障任务164车次,涉及保障人员426人次。而与这些频繁急救任务不相匹配的,是背后仅有的20位急救医生和护士。


装备GPS卫星定位系统、呼吸机、除颤监护仪等现代化设备的救护车

  从单纯“转运”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

  2017年3月16日,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停机坪上,一架橙色直升机停在中间,机舱里配置着先进的医疗急救设备。这架直升机的降落,意味着徐州“空中120”时代的到来。“当时因为设备简陋,救护车的功能主要就是将患者运到医院。而如今地空一体的急救方式,是我们当时想都不敢想的。”梁宁学感慨道。

  为满足日益增多的院前急救需求,近年来,市急救医疗中心不断加强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初步建成机构健全、设施配套、装备精良、信息通畅、反应快捷、服务良好、市县二级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网络与各级医疗机构紧密结合、覆盖全市城乡的基本现代化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120调度指挥中心与医院急诊科的有线、无线通信,全市(含六县及铜山区)100%建立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站),并入全省网络,实现省、市、县三级急救医疗中心(站)联网运行。”此外,市急救医疗中心还设立了14个急救分站,大大缩短了急救半径,提高了急救效率。

  “如今,县级急救医疗站下设急救分站,农村地区救护车半小时内便可到达救援现场。”一分钟,在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是微不足道的一瞬。但对于急救人员而言,早到1分钟,或许就能挽回更多人的生命。而为了减少这1分钟,他们始终在努力。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