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一院妇科专家杨晓明:用爱心播撒生命的绿洲

     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频道:  本文系“白求恩式卫生工作者”演讲材料,全文如下:

   我叫杨晓明,1977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从事妇产科专业已近30年。1985年走上科主任岗位后,我深深体会到自己肩负的重任。20年间,在医术上,我要求每一个医生尽量做到精益求精;在服务上,我要求全科人员对待病人要像春天般的温暖。经过20年的打造,这个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成了能够独挡一面的业务强手,妇产科成长为徐州市重点专科,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党支部。

     大家都知道,妇产科既是蕴育生命的摇篮,也是一个高风险的临床科室。这就要求妇产科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专业技术,更要有一颗呵护生命所必需的爱心。

     2000年,一名叫戴淑红的产妇因产后子癫生命垂危。为了抢救这个年轻的生命,我三天三夜几乎没合眼。在患者昏迷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每天都会去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患者的父亲几次跪倒在我的面前……女儿苏醒后,老人拉着孩子的手泣不成声地说:“是杨大夫把你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她就是你的再生父母”。

     我本人患有过敏性哮喘病,但一忙起来,总是忘记自己也是个病人。每当有急、难、险、重的病人,我总是第一个到达岗位。那是一个周日的下午,我感冒发烧40度,液体刚刚打上,值班护士急匆匆跑来说,“主任,手术室打电话,一位剖宫产的病人出血不止,请你快去”。望着虚弱的我和刚打上的液体,护士长说赶快通知其它医生吧。时间就是生命,我毅然拔掉输液针,立刻奔向手术室,使病人转危为安。看到母子安详的样子,自己再累、再痛苦,心里都有一种欣慰感。

     我们医院是一所大型的综合性医院,周边农村前来就医的病人很多,但这部分病人又都十分贫困,常常是借遍全村才凑了一点看病的钱。有时,当他们交了住院费之后就没了吃饭的钱。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带头捐些钱、菜票和吃的给他们。记得有一次,一位农村姑娘因功能性子宫出血、失血性贫血住进了医院,血色素只有3g,患者因长期有病已经家徒四壁。看到小姑娘那没有血色的脸和家长无助的眼神,我二话没说自己为病人交上了输血的费用。科里的护士也纷纷慷慨解囊,帮助这位病人度过了难关。病人家属在妇产科长跪不起,含着泪说:“医生护士不仅救了我女儿的命,你们更用一颗颗金子般的心温暖了我们全家。”
      我想无论做人,还是做医生,或许你我不一定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但是,我们一定要为自己设定一个道德的底线。

    自从走上临床的第一天起,我就给自己立下规矩:不伸手、不收红包、不吃请、不搭车开药。20多年了,我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的诺言。曾经有一位做建材生意的“大款”,带着女儿来看病,手术前,他把一叠厚厚的人民币放在我面前说:“只要你能治好我女儿的病,我会给你更多的钱。”  为了让病人及其家属放心,我收下了这笔巨款。手术成功后,我专门请来这位“大款”,当面把钱还给了他,并告诉他:“医生也是人,但不是每个医生都爱钱”。

     在我眼中,没有什么富人和穷人,只有病人,而且住进妇产科的都是我的亲人。我常给科里新分来的医生护士讲,你对病人一分好,病人会用十分回报你。我直到今天还记得10年前,一位农村大嫂春天来妇产科看病,病好以后,什么都没说就出院了。秋天,这位大嫂拉来了一车的红薯非要送给我,说家里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只好等到红薯丰收了,才敢来看我,了却一下感激的心愿。是的,或许在一些人们的眼里一车红薯值不了几个钱,然而,农民这一颗纯朴的心就是对我们医务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最高的评价和最高的回报。我总是以这个事例勉励自己和全科的同事:做一名好医生,做一名让病人和老百姓信赖的好医生!

     2001年8月,省援外医疗队急需一名妇产科医生,当卫生局通知我时,院领导得知我报了名,考虑到我患有哮喘病,非洲条件又非常艰苦,便以科室离不开为由拒绝了我的申请。为了能够留下我,院里承诺让我去日本短期学习3个月。家人和朋友也都劝我说:“非洲传染病特别多,而且待遇又低,就你这身体去了还不知道能不能回来呢。”我了解非洲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深知自己身体状况,更理解和感谢领导、同事与朋友的关爱之心……  但我想,白求恩都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救死扶伤,